初中校园欺凌现象分析及防治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6期   作者:陈姝华
[导读] 改革教育正在进行,然而校园欺凌现象却成为了阻碍其发展的重要问题。
        陈姝华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桃花坪街道雨山中学  湖南 邵阳422216
        摘要:改革教育正在进行,然而校园欺凌现象却成为了阻碍其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各种校园欺凌事件,对社会、对学校,尤其是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教育是衔接了小学与高中的重要桥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是初中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因此,为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初中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浅析,以及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减少校园欺凌现象,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一、校园欺凌
        (一)校园欺凌含义
        校园欺凌即在学生群体之间,一方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欺负和侮辱另一方,并使另一方受到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
        (二)校园欺凌特征
        校园欺凌事件具有普遍性。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的懵懂时期,对于自身的行为及认知还尚不明确,而对于校园欺凌事件施害者一方容易跟风,被害者一方容易沉默不语,从而导致校园欺凌事件未得到很好的制止,所以让此事件有了更大的发生空间。
        校园欺凌事件具有隐蔽性。校园欺凌事件能够频繁发生,地理位置肯定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所以极具隐蔽性。通常情况下,校园欺凌事件多发生在小巷里、校园里的树林中等隐蔽的地方,而言语类的校园欺凌事件则更难发现。
        校园欺凌事件具有团体性。初中生对自身的行为难以有明确的认知,所以一个人的行为极容易被“问题少年”所影响。但是,以个人之力并构不成欺凌,必然是被多人影响,团伙“作案”,进而围攻另一方,才导致欺凌事件的发生。由此可见,校园欺凌事件具有着团体性。
        (三)校园欺凌影响
        校园欺凌事件对于施害者一方的影响。由于施害者一方人格的偏执,导致了他们有着执拗、暴力等倾向。为了释放性格上的压抑,他们常会指挥他人,言语攻击甚至行为攻击他人。施害者会与施害者抱团,这时,一些同学就会因害怕施害者们而远离他们,远离受害者,以防自己受到牵连,这就导致了施害者难以融入整个大家庭当中。长此以往,施害者就会远离社交的正常范围,走向不正之路,甚至犯下大错。
        校园欺凌事件对于受害者一方的影响。由于受害者一方人格的软弱,导致了他们容易被施害者“选中”。因为受性格影响,处于弱势地位的他们,往往选择沉默不语,长期压在心底的伤害,导致受害者形成不正确的三观,时间长后,轻者注意力会下降、情绪低沉,远离学业等;重者消极待人待物、自卑孤僻,甚至对这个世界产生仇恨。
        二、校园欺凌现象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与学生的不良习惯息息相关。尹逊强一项关于暴力行为的研究表明,饮酒后的青少年暴力行为同身体暴力行为的检出率分别为81%和71.4%,高出不饮酒青少年的54%和43%。由此可见,青少年饮酒这个不良的习惯会增加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风险。与此同时,学习习惯不好,成绩差的学生也会加入到校园欺凌的“大军”当中。因为,这些差生会通过其他方面的“强势”来吸引老师、同学的注意,所以,差生们经常会采取欺凌行为增强自己所谓的“自尊心”,驳回面子。


(二)学校方面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与学校方面的不作为有极大的关系。近几年,学校将教学成绩作为教学质量的标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忽略了对校园人文环境以及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学校与老师将同学之间的矛盾视为“小打小闹”,不重视同学之间的纠纷,从而为大的矛盾积累了“祸端”,最终酿成不好的结局。
(三)家庭方面
        原生家庭的影响成为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基础。原生家庭的影响被当今社会视为个人性格形成的“源头”,如家庭环境、家教家风等等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性格形成。施害者的家属可能强势,受害者的家属可能善良,所以,家庭方面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孩子会选择怎样的处事方式。
(四)政府方面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与相关政策的缺失有直接联系。其一,安全管理制度缺失。对于青少年的行为没有一个严格的规范与教育,没有意识到制度对于欺凌事件的约束作用;其二,法律法规教育出现空白。初中生本来是在意识明确阶段,缺乏了有效的引导就会使青少年走向歪路。正是因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淡薄,再加上教育部门对青少年普法教育的不重视,导致了校园欺凌事件的扩大。
        三、有效防治策略
(一)学生方面
        校园欺凌事件的有效防治从根本上还需要学生个人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从受害者来说,学生个体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免于受伤。况且,欺凌事件一旦有了苗头,受害者再一直退让的话,只会让施害者更加猖狂,那受害者就会受到更多伤害。为此,受害者应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和学校,相信老师和学校能够合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校园环境。再从旁观者来说,学生要大胆报告,将不良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二)学校及政府方面
        学校同教育部门对于校园欺凌事件有着引导作用。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这时,学校就要承担起大部分法制教育的职责。学校可以设置法律法规专门教学,播放安全教育宣传片、情景模拟课堂等形式来宣传反校园欺凌事件。同时,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安慰;教育部门作为青少年教育的总引领者,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法规,制定青少年行为标准与规范,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等,确保从顶层设计方面不出错,全力保护好青少年,引导其健康成长。
(三)家庭及社会方面
        家庭氛围同社会氛围都会对青少年产生重大的影响,有效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发力,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在家风教育中,父母应该多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直接发起矛盾,选取正确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多谈心、交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在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媒体应担当起社会责任,多宣传正能量事件,形成正向舆论,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这般如此,才能有效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结束语
        校园事件愈演愈烈,倘若不能从根源处进行处理,将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为此需要从学生个人、学校、教师以及社会这四个方面入手,全力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再次发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愉悦洁净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苏雪燕. 中学校园欺凌行为预防策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杜方方. 初中校园欺凌行为及其防治对策研究[D].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3]郭成林. 初中校园欺凌现象调查[D].  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