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沉迷手机游戏的教育及引导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6期   作者:曹银富
[导读] 如今手机设备已经不仅仅是通讯设备,农村初中学生因为眼界相对狭窄,而且加上心智尚不成熟,自制能力并不高,很容易沉迷手机游戏的虚无满足感,加上一些农村留守少年缺少父母的直接监管,问题会更加严峻。
        曹银富
        重庆高阳中学      重庆    404507
        摘要:如今手机设备已经不仅仅是通讯设备,农村初中学生因为眼界相对狭窄,而且加上心智尚不成熟,自制能力并不高,很容易沉迷手机游戏的虚无满足感,加上一些农村留守少年缺少父母的直接监管,问题会更加严峻。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学生沉迷游戏的问题,阐述教育和引导途径,以期给初中学生成长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手机游戏成瘾;教育管理

        初中正处在学生的青春初期,生理上刚刚从儿童状态进入到青少年,心理上则处在幼稚到成熟的过渡周期内,并不像儿童一样没有认知,但是又没有成年人较强的自制力,因此,沉迷手机游戏的风险是比较高的。沉迷游戏除了浪费学生学习时间之外,还会影响身心健康。
一、农村初中学生手机游戏成瘾的心理学剖析
(一)自我意识的展现
        以弗洛伊德提出的相关理论来说,其认为“人格包括本我、自我以及超我”,这里的“本我”即是人格深层基础以及人类活动驱动力,通常单纯地出自快乐的原则探索本能能量释放、解除紧张情绪,不过受到自我、超我的约束。但是在游戏世界中,玩家一般不需要受到约束,单纯地发挥“自我”的意识,掌控游戏世界的一切,这种展现自我的过程,令自制力尚且不高的初中学生十分容易沉迷其中。
(二)主观需要的满足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基本需求涵盖生理、安全、爱、归属、认知、审美以及自我实现。手机游戏的人性化特征越发显著,从画面到音乐都十分有趣味性,学生的很多主观需求都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另外,在游戏中认识的一些朋友,也能够满足很多农村学生在生活中无法获得的爱和归属感。
(三)客观挫折的逃避
        所谓挫折,指的是个体意志或者行为被约束或干扰无法完成预期目标的情况下,个体产生的不良情绪。成绩下滑、父母不理解、老师批评等等,都可能会令初中学生产生挫折情绪,如果是留守少年,这一情绪可能会变得更加敏感高发,此时学生就会想要从游戏中获得满足来填补这种挫折,这一成因大多发生在家庭环境不和谐、成绩水平较低的学生中。
二、手机游戏成瘾问题的教育和引导策略
(一)学校层面
        1.硬性规定
        从学校的硬性规定层面来说,适当的奖惩制度是有必要的。具体而言,学校应该从校规制定层面明确提出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到学校里,假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携带手机,应当建议使用仅有通讯功能的移动电话,或者是经由班主任老师许可,在上课期间主动将手机交给班主任老师暂时保管。
        但是这一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奖惩之间的良好平衡,避免执行规定过于严苛导致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可能会起到反效果。结合实际情况,针对能够遵守校规,不携带手机上学的学生,可以予以适当的口头表扬或者是物质激励,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正向的激励比起直接生硬地执行规定有更加理想的实际效果,对于正向行为获得“甜头”的学生来说能够获得较为明显的自我满足感,进而有助于维持这种良性行为;相对的,对于犯错或者尚未做到正向行为的学生来说,除了能够较好地消除学生犯错之后产生的焦虑心理和恐惧情绪,还能够激发一种求胜的心理,进而向着硬性规定中的要求努力。惩罚不良行为是必要的,但是必须要明确,惩罚是为了不再惩罚,而不是为罚而罚。
        2.软性辅导
        除了硬性规定之外,软性的引导性辅助是更加重要的,硬性规定起到的效果是暂时的,但是通过教育引导产生的作用却是深远的,能够惠及学生的一生。具体来说,可以从下述三个层面入手:
        其一,网络素养培养和引导教育。

学校和老师共同加强正向引导的教育,针对手机游戏的利弊,组织主题班会、辩论会,令学生们了解到手机游戏作为“双刃剑”的性质和可能会对人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同时,还可以观看手机游戏制作的一些纪录片,让学生认识到手机游戏的背后凝结着很多成年人的智慧,即便是现在玩着游戏的自己,也能够通过努力学习进入到游戏制作中,通过激发学生对于游戏行业的向往,刺激努力学习的欲望。
        其二,组织德育教育和实践活动。适合农村初中进行的德育教育和实践活动如文艺汇演、体育比赛、花草种植等,都能够将学生的兴趣从手机游戏中“拉”出来,令其课余生活变得充实有趣;另外,在活动中老师也能够了解到一些学生个性特征或者爱好特长等方面的信息,可以在之后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予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有助于分散他们在手机游戏中获得的自我意识。
        其三,适当强化自我效能的培养。所谓“自我效能”,所指的就是在特定环境中,个体能够顺利且成功地执行某个任务目标的信念。从老师自身做起,充分信任并尊重每个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考虑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目标,令每个学生都能够从学习任务或者日常生活中获得成功体验,长期以往势必就不会再从手机游戏中寻求自我满足了。
(二)家庭层面
        想要纠正农村中学生的游戏成瘾问题,获得家长支持和配合是十分关键的,借助良好的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生成是十分关键的。父母作为学生的首任老师、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监护人,必须要充分认知到亲子关系无法被学校教育所取代,家长的作用也是老师无法取代的。具体来说,家庭层面配合学校和教师纠正学生游戏成瘾问题,可以从“早发现、早干预”两个方面入手,将学生游戏成瘾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1.早期发现
        作为第一监护人,学生的家长必须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年龄段来说,对于手机游戏产生依赖往往并不是突然之间的,但是也并不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整体来说,多数学生沉迷游戏之前都会有一些征兆,而且多数是家长没能给予及时沟通交流而导致的。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经常出现情绪化、暴力行为管教孩子的问题,思想相对落后,这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甚至还会加重学生依赖游戏的问题。因此,学校和老师要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指导家长保持和学生的持续性沟通,抱持平等心态,将学生视作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附庸,选择柔性管理的方式,获得学生的信任,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2.及时干预
        一旦学生已经出现沉迷游戏的问题且已经沟通无效的情况下,老师也要叮嘱家长不要冲动行事,而是要适当地自行思考,自己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是否和学生达成良好沟通等等,并且及时和老师联系,了解到学生的在校情况,同时将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自己的行动等告知老师,结合学生的依赖问题严重程度从老师处获得建议,情况尚轻,则可以增加和孩子的互动频率,借助周末为孩子提供一些兴趣班或者陪伴游玩;情况已十分严重,必要情况可以求助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或者及时就医。
结语:
        综上所述,老师、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必须要积极摸索导致初中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的问题成因,并探索教育和引导的可行途径,只要保证方法得当,手机游戏就仅仅是一种学生消解学习、生活压力的途径,而不是“洪水猛兽”。
参考文献:
[1]贾冰,赵帅.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问题分析——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04):32-35.
[2]沈贵鹏,侯亚萍.中学生游戏沉迷的成因及消解——"存在获得感"缺失的视角[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9(009):P.75-77.
[3]李万发,贾丽娟.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17-20.
[4]刘玉桂.从家庭教育出发有效阻止初中生痴迷网络游戏的实施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13):130-131.
[5]孙崇勇,李淑莲,徐华丽,等.中学生自尊,社会支持与手机游戏沉迷关系[J].四川精神卫生,2020(06):546-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