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教育理性下学生行为素养的养就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6期   作者:庹昌勇
[导读] 教育即养成,理性教育的实质乃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行为素养的养成需从其心灵自由入手,以人为本,正确定位,学会尊重,做到以心养自由、以身养自律、以行养自觉。
        庹昌勇
        重庆市涪陵第十五中学校  
        [摘  要]教育即养成,理性教育的实质乃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行为素养的养成需从其心灵自由入手,以人为本,正确定位,学会尊重,做到以心养自由、以身养自律、以行养自觉。
[关键词]  教育理性 学生行为 素养 养就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学会认识生活、懂得生活、适应发展不仅是生活的惯性内涵,更是教育的应然之义,就此而言,教育的实质乃是一种生活知识的沉淀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亦教育即养成。然而生活的丰富多变必然导致教育的繁杂多维,学会如何生活而不放纵、如何教育而不放任,这本身就需要人之理性的引导和行为的把控。因此,生活离不开理性的支撑,教育离不开行为的养就。教育的首要之义应是生活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行为养就(其综合的动态集结乃为素养),所谓的“教书育人”应是通过知识理性的输入而达到行为理性的输出,即“授人予鱼不如授人渔”,可见教育行为的养就(素养)乃是教育理性之根本,因为任何理性的教育活动都要通过教育主体的行为来实现,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亦然。
一、教育理性
        理性原指事物的本质规律或人的理智能力。哲学意义上的理性相对于感性而言,泛指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处理问题的态度。就此意义而言,理性有三个基本含义:首先是指事物的本质规律;其次指人的理智能力;再次指人处理问题的态度或精神。由此推知,教育理性乃是教育者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运用自身的理智来实施教育实践,培养理性对象的态度或精神。规律性、目标性和主观能动性乃教育理性的精髓所在。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育主体,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主观能动性,培养理性目标的教育实践才是理性的教育。由此可见,教育理性(包括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自然理性的遵循和人之理性的发挥,归根到底乃是人之理性行为的把控,因此,践行教育理性,重塑理性精神理应从教育主体的行为养成开始。
二、教育理性下的学生行为素养
        教育首先是人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教育理性所探求的永恒主题。作为教育理性象征的教育目标就是要把教育参与者的个体理性加以整合,从而壮大教育可持续的生存能力。因此,教育的生命及其理性的重塑离不开教育参与者个体理性的规范和依托。作为教育目标指向的教育主体——学生,其个体理性的规范往往是与其知识的累积和行为的培养同步,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常常会促成其知识累积和理性规范的“马太效应”,就此层面而言,理性教育的实质乃是学生行为习惯之养成教育,包括学习创新习惯(学习习惯)、规则管理习惯(做事习惯)、礼仪养成习惯和尊重服从习惯(做人习惯)等,而这些行为习惯的集结诠释及其动态表达即是行为素养。因此,学生行为素养的培养乃是践行素养教育,重塑教育理性的契机和动力。
三、学生行为素养的理性养就
        理性意味着定位和尊重,而自由是理性的前提,没有自由的理性是僵化的,没有理性的自由是放任的。

因此,学生行为素养的养就需从其心灵自由入手,以人为本,正确定位,学会尊重,做到以心养自由、以身养自律、以行养自觉。
(一)心灵自由:以心养自由
        自由不仅是理性的前提,更是自律的基础。学生行为素养的养就并不是单一的纪律规则的简单相加和强制灌输,而更需要自由的成长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理想的学校教育,就是为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就是通过自由来培养纪律。”可见,自由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自由而达到自觉的无为而治,正如“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自我放纵,而是在教育目标把控下的心灵释放和适度放权。在教育目标的引控下,如果学生心灵自由得以释放,就可以获得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从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我分辨、自我养就、自我约束的行为习惯,进而达到学习的自律和行为的自觉。这个养就过程,虽然学生所犯的错误在所难免,但“错误是最有价值的学习途径”,因为犯错本身就是孩子天生的成长权利。培养学生行为素养,做到心灵自由,最重要的就要做到“三减”,即学校减“责”、教师减“压”和学生减“负”。
(二)正确定位:以身养自律
        理性意味着定位,定位预示着责任。明确的身份定位不但有利于理性的引导,更有利于责任的划分,使其“知道各自位置所规定的边界和责任”,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任何大包大揽或肆意干涉的教育必定是粗放式的应试教育。不放心、不信任、不尊重、怕担责,经验至上、单打独斗而缺乏应有的放权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永远是“无法独立”的孩子,而其知识的获得和行为的培养也是洗脑式的灌输,类似“你连老师的话都不听”的教育之训往往成为灌输教育的经典格式。由于素养教育的实质乃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养成教育,而理性精神的培育更是团体合作的结果,因此学生行为素养的养就离不开团体理性下的自我行为的养成,其核心就是要做到正确定位,团队配合。学校是教育理性的引领者,教师是行为理性的引导者,学生是素养理性的受塑者。学校不干预教师的正常教学,教师不干涉学生的课外空间,做到相互监督而又彼此尊重。领导身先士卒地定位好自己的边界和责任才能民主放权,让教师大展拳脚;教师以身作则地定位好自己的边界和责任才能人性管理,让学生自养自律。
(三)学会尊重:以行养自觉
        尊重既是一种行为素养,更是理性的精神内涵。“理性意味着每个人既清楚和尊重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又清楚和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这里的“尊重”不只是对人自由和权利的尊重,更是对规律尤其是教育规律的尊重,因为“尊重教育活动的规律是教育具有理性之维的重要表现”。尊重客观事实,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根据教育内在条理和规律开展教育活动,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和专业权利,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都是教育理性的重要内涵。因此,学生行为素养的养就理应学会尊重。首先,要尊重教育规律和教育实际,从实际出发去创设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其次,要尊重教育制度和学术自由,充分保障教师的教育权利和学术权利,给教师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空间;最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权利,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权威批判意识和礼仪修养,以学生个性特点为教育基点来设计教学内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