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忆秋
江西工程学院 江西新余 338000
摘要:近些年来,生态生物课程的发展得到较大突破,与此同时,生物技术的革命创新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与享用。无论是在医学上还是在农业科学上,无论是在食品科学上还是在生物科学上,它们的发展无一不与生态生物课程息息相关。因此,高校生物在各类综合院校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关键词:生态教育;生物课堂;策略
一、突出生态情境,实现课堂高效导入
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来看,新知导入无疑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为此,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要以高效导入为基础,而打造生态情境无疑是良好选择。
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为例,在上课之后,教师要先导入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如当下大家最关心的生态问题,将我国生态治理所取得的成就作为参考资料,激发学生思考。之后,归纳总结学生观点,在肯定其观点多样性的同时,说出哪类观点是本课研究主体所在,进而将本课所要学习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学重点引入,为学生创设出理想的导入情境。
二、打造学习共同体,双边协作学习
立足高中生物课堂,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的基本部分作为课堂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与素质的关键所在。为此,在生态教育视野下,高中生物高效课堂必须把基本部分视为关键,而形成双边高效互动的协作学习方式是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必然渠道。
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为例,在“探求新知”阶段,必须先设置一项有共同意义的互动话题,如:“我国人口增长的现状如何?未来增长的趋势又如何?”随后,将我国近10年内的人口增长趋势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供其深入思考和分析。最后,组织师生进行观点分享,推动师生间和学生间的相互反驳与论证,让学生意识到我国人口未来增长的大趋势所在。
在“难点突破”阶段,教师要求学生设置协作学习项目,如:“人口增长能够为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数据分析、总结等工作。
三、开展师生互评,构建高校课堂
在高效课堂构建的实施方案中,高效的总结与评价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必须重视课堂总结与评价部分。
以《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为例,就师生互评工作而言,必须先做好随堂总结工作,让学生了解到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并且与“J”型曲线相比较,确保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在此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互评活动,针对学生课上学习的成果,以及态度和积极性做出评价。随后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看法的空间,鼓励学生从课堂教学各个阶段出发,说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希望改进的意见。教师要认真整理学生意见,并将其视为今后教学方案制订的重要参考,由此确保生态教育的高效落实和课堂教学活动全程的高效性。
四、增加课堂教学内容
《生态生物课程》作为食品专业基础专业课,其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生命机体的化学组成(包括核酸、蛋白质、酶、维生素等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理化性质,以及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等等,识记并掌握各类有机分子在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过程、生物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DNA的合成、RNA的合成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明晓各种物质代谢过程的联系、动物体钙磷代谢与酸碱平衡、血液生化、肝脏生化和大脑生化,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情况。
其次让学生对生物生命特征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把生物和化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掌握的知识打开生物技术世界的大门,达到不仅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熟练应用,与实际的生产、生活结合,且能够为以后的科研道路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的目的。然而生命体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如果教师只用文字表述的方式讲授,就会让课堂过于乏味,缺少趣味性,而学生在学习生态生物课程的相关知识中,不仅要接受理论知识,还要通过自己的实践,理解其抽象的概念[3]。因此,生态生物课程课程也要遵照这一原则授课,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对生命体的形象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这一形象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抽象的定义,使学生充分理解课上所讲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讲解核酸结构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它的实体图片,以及它的合成的整个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核酸组成及其如何合成的全部流程。另外,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也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所有的操作步骤,在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实验的效率。
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可以成立学生科研兴趣小组,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勇气以及自我动手去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的耐心和能力,同时,实验室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为优化实验方案,实验教学改革储备经验[6-8]。
为了保证产教的深度融合,保证实验项目的设定在满足教学大纲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实验项目的有用性、可行性。具体措施:(1)将企业实际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实验材料采用企业送检材料,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做实验时更能增加责任感,更加认真地做实验,也增加了实验课程的实际意义,提高了学生们的实验积极性。如《生态生物课程》实验课程,利用企业送检的酵母菌为原料进行试验的开展。(2)将教师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项目。鼓励教师将承担的科研项目分成小的课题,然后把小的课题在逐级分成小实验项目。将这些小实验项目与课程实验项目对接,不仅增加了课程实验项目的新异性,也避免了实验项目设定的陈旧、落伍。
通过对生态生物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们舍弃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同学们对本课程的兴趣也大大激发,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为目前的主动讨论和积极发言,这让同学们学到的知识更系统、更完善,理解的也更透彻、更全面。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型教学在各高校展开时,不仅要符合市场的实际应用、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多与企业探讨人才培养模式,了解市场的需求,还要从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方法,达到教与学、学与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佳,曹蕾,王莉,等.“探究式-混合式”相结合的《生态生物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16):110-114,118.
[2]鲁珍.《啤酒工艺学》应用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2015(42):7-8.
[3]杨红军,王洋清,张勇,等.多媒体在应用微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608-7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