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常海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中心学校 四川 德阳 618000
摘要:陶行知这一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家提出,教育的意义就是生活的变化,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教育的意义,假如脱离生活,教育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因此,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小学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中就应该加大生活化教学的构建,在语文教学和生活之间构建起桥梁,使得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构建
前言: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活是教育的本源,假如脱离生活,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是很难展现意义和价值的。因此,在当前,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开展中也应该加强在此方面的重视,加大生活化教学的构建,使得课程教学的开展贴近生活,更加精彩,使得理想的课程教学效果得到达成。
一、创设生活情境,实现生活教育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使得学生在这其中形成能力、获取知识[1]。所以,为了使得学生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展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就应该加强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得知识融入到生活中,使得理想的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实现。
例如,在讲解《赵州桥》一课的过程中,文章内容的呈现是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主要就向读者展现出了赵州桥的美观、坚固、雄伟的特点,对我国劳动人民的才干和智慧进行了称赞。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为了使得课程教学的效果变得更好,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应的电影片段、视频、图像,可以使得学生对赵州桥和其他我国其他的名胜大桥产生了解,使得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桥梁,加深桥梁印象。使得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深化情感体验,使得学生的民族自信感和自豪油然而生,使得理想的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实现。
二、引入角色扮演,实现生活教育
众所周知,小学生本身具备着活泼好动的特点,要想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增强,一味的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2]。所以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引入角色扮演。借助这样的方式使得课程教学的效果变得更好,使得最佳的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实现。
例如,在讲解《司马光》一课的过程中,在故事中,主要对司马光本身机智、聪明的特点更好的进行了称赞。
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为了使得学生对司马光的特点更好的进行感受,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将这一比较熟悉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并在后续中进行表演,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在后续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你的眼中,你觉得司马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司马光的身上你获取到什么启示,对你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帮助呢?”使得学生懂得在遇到事情时,不要慌张,应该冷静下来,运用智慧对问题进行解决。借助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情感体会变得更加深刻,使得理想的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实现。
三、深化情感体会,实现生活教育
在生活化教学构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以情动人,应该充分地展现出语文课程教学中情感性和人文性比较浓郁的特点[3]。因此,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就可以对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使得学生的情感体会变得更加深刻。
例如,在讲解《慈母情深》一课的过程中,作者在文章中讲述了尽管家境非常贫寒,生活非常艰苦,但是母亲依旧不顾同事的劝阻满足了“我”上学读书的愿望的事情,将母亲的羸弱、瘦小和其爱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可以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和大家一起分享和母亲之间发生过的感人的事情。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得学生对母亲的付出予以尊重、感恩。
四、拓展学生视野,实现生活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念的导向下,小学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中也应该适当的联系实际生活,拓展资源,让学生的生活视野得到拓展,使得学生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中获取到更多。
例如,在讲解《火烧云》一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对这样的现象都是缺乏了解的。所以,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借助互联网和书籍查阅资料,在课程教学当中实现共享。教师也可以将其他有趣的生活现象引入到慕课资源当中,让学生进行获取,使得学生的生活视野得到拓展,使得理想的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实现。
结论:
总之,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本身就是源自生活、归于生活的,只有和实际生活之间构建起联系,才能够使得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凸显。所以,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教师也应该加强在此方面的重视。在这其中,教师可以从创设生活情境、引入角色扮演、深化情感体会、拓展学生视野入手,使得生活教育得到实现,使得理想的教育目标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杨青.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 作文成功之路,2021,(15):55.
[2]张海燕. 运用微型日记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方法[J]. 作文成功之路,2021,(15):59.
[3]刘欣.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分析[J]. 知识文库,2021,(1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