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兰燕
宁明县宁明中学 广西,崇左 532500
摘要: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也充分地引入了信息化教学技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成为了当前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需要深入贯彻和落实新时代教育的要求,积极地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形式,来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趣,进而最大化推进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语文 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引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是一项创新性的成果,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转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的语文认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效率,充分凸显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可以充满乐趣。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氛围
出自南通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通常采用的是口述、板书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到非常无聊和枯燥,久而久之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自身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升。而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入,可以让初中语文课堂从静态化转变为动态化,从抽象化转变为形象化,语文教师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抽象和形象思维进行协同化,最大化的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从而最大化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实现初中语文学科高效课堂构建的目的。以部编版八年级教材中《中国石拱桥》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很多学生没有亲眼见过和切身体验过赵州桥这一特点,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石拱桥的“小拱”“肩”等空间化形象进行呈现,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直观的理解石拱桥特点。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插图方式来融入一些相关的建筑,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想象力得到有效启发。语文教师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对本节课程进行有效的优化,借助相关视频、图像资料,来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官体验,有效的提升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实现了语文学科综合效率的提升。
[1]
二、利用信息技术,活化课堂教学
新时代教育理念下推崇的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初中阶段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需要深入落实这一新型教学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那么在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就需要充分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有效活化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部编版八年级教材中《背影》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化元素,有效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比如语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文本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插图动态化,将父亲攀爬月台的形象进行方法,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可以切实地感受到这一熟悉又陌生、清晰又模糊的背影,让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父子深情,充分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促进学生的课堂体验和文本理解,进而达到本节课程整体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2]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为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在培养学生语文理解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最终实现语文课堂高效课堂的构建。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为例,语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关于苏州园林的相关视频资料、图片及文字资料,促使学生可以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课堂认知。与此同时,语文教师针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语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重点的呈现假山建筑的精妙之处,这样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学习到了苏州园林一课,还能够通过课文中的一句话,拓展下视野范围,了解到假山的构造与精妙之处,有效的强化了学生的艺术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3]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活跃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凸显学生的而课堂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进行更加高效、更加显著的语文知识学习体验,最大化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进而为语文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翠英,丁文波.运用信息技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3):43-44.
[2]谢初明.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解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6.(06).
[3]史修栋,司纪茹.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