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托班区域活动”研究为载体的园本教研实践体会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期   作者:白俊菊
[导读] 园本教研是一种开展教研活动的途径或方式,它强调的是以幼儿园自身的力量为基础,幼儿园自己搭建教研的平台,它是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基于我们实际情况开展的有主题教研活动。
        白俊菊
        北京市京源学校幼儿部
        园本教研是一种开展教研活动的途径或方式,它强调的是以幼儿园自身的力量为基础,幼儿园自己搭建教研的平台,它是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基于我们实际情况开展的有主题教研活动。是多样化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我园就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进行了“区域活动”的研究。区域活动内容丰富,有利于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在托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操作与使用,可以促进其动作协调发展及感知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我们托班老师根据园本教研内容,通过园本教研活动,尝试了“讨论→实践→再讨论→再实践→得出结论”的教研程序,为此我就谈谈园本教研在托班区域活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与主题相适宜的环境,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我们在园本教研时总结出了创设区域环境的时应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适宜性原则   游戏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适合托班幼儿的特点,考虑其简单的生活经历、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兴趣与能力。适宜性还体现为环境中的刺激(包括环境布置与材料提供)应是适度的,既不过于单调,又不能以多多益善、琳琅满目为最佳。前者使幼儿无法活动活动、游戏,后者又会使幼儿情绪浮躁,不知所措,行为不安。
        2、发展性原则  游戏条件的提供应能够促进幼儿知识经验的丰富,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促进幼儿通过与环境的材料的相互作用,提高身心发展水平。
        3、整体性原则  将环境中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加以合理配置和组织结构,包括将有组织的教育与自由活动结合,园所教育与家庭教育配合,静态环境与动态环境结合。教师要考虑材料提供的层次性、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的各类游戏的合理配置安排等,更好地发挥综合整体效益,促进幼儿身心多方面和谐发展,同时促进每个幼儿均能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教育上的环境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由此我认为,活动室环境的创设一定要为教育服务,为幼儿的发展服务。我们根据托班幼儿的游戏特点和活动的需要及园本教研时总结出的原则,我们用一些积木进行阻隔为幼儿创设与他们游戏特点相适宜的区域环境,有语言、生活、美工、建构、动手操作等区域,丰富的区域给了幼儿更大的选择余地,使孩子们在宽松温馨的环境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满足了需要,得到了锻炼。
        
二、根据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材料的投放
        园本教研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园本教研具有导向作用,可以把握教师教育的方向。教研可以更好的反映《纲要》的精神;我们认真的学习了《纲要细则》掌握好2-3岁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区域游戏的材料投放。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2-3岁托儿发展特点是生长发育快,但动作协调性差,同时也告诉我们2-3岁正是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由此而言区域活动中的动手操作既能满足手指活动的需要,又能刺激大脑的相应部位。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我给他们提供了份量轻、体积小、颜色鲜艳的操作材料,在他们便于操作的同时,也让他们的手指灵活性更协调些。如王鹏岳小朋友,开学初他的吃饭是最令老师头疼的——他从不愿意自己动手吃饭,一定得等到老师来喂;(在家据说妈妈对其要求很严格)每天午睡穿、脱衣服也要老师来做(其实教室里有很多这样的孩子)。针对此情况,为了锻炼他的动手能力,我在区域中投放了“给小动物喂食物”。为了便于他们的操作,我先将动物头平放在桌子上,等到稍微熟练以后,增加了难度,将动物头立体化。材料的投放果然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激发了他们的操作欲望。孩子们开始喂的不是很顺手,总有食物掉下来,后来经过多次练习,掉下来的食物几乎没有了。一段时间后,鹏鹏终于在中午吃饭时肯自己动手了,而且还对我说:“老师,今天我自己吃的。

”我面带微笑地表扬了他:“你的小手真能干!”除了投放“给小动物喂食物”外,我还投放了形象活泼可爱的“动物拼图”和“动物穿线板”以及“夹木珠”“奇异水果树”等,这些现象鲜明、颜色鲜艳的操作材料,不仅锻炼了他们小肌肉动作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能力。
        
 三、了解托班幼儿的心理,适时增加操作材料
        通过园本教研可以比较清楚、准确地了解教师的需要和实践的问题,在指导区域游戏中抓住具有普遍代表性的、比较重要的本质问题来研究;
        游戏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兴趣不断丰富,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从众心理强,尽管老师注意了同样的玩具投放量也相当,但仍难免幼儿瞬间因对某中玩具的“偏爱”而发生争抢。对此年龄段的幼儿,老师更应及时增加相应材料,满足幼儿模仿的兴趣需要。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刘雨昕、唐雨筠和王泊洋他们在玩“插花”,吴由甲在玩垒高积木,但他玩了一会儿就没兴趣了,即而大吵:“我不玩这个了我要玩插花。”可是只有3个插花操作材料,没有多余的,他见没人理睬他,就到王泊洋手里去抢,可伯洋也不让,两人抢的谁也不肯松手。我发现后,立即用废旧清洁剂瓶剪了两个出来,同时又增加了相应的花瓣。这时,吴由甲不再抢了,而是开心的走到我身边说:“我要玩这个,我要玩这个。”看着他认真的插花,我感到教师在活动中应密切注意孩子的表现,对出现的问题应随即解决,绝不能拖延滞后。
         
四、 通过谈话沟通,变化游戏材料
        通过教研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很好进行反思自己的教育意识和教师的自我反馈,不断调整自己教育的方式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小年龄幼儿的兴趣稍纵即逝,需要教师细心观察才能发现。一次区域活动中,王诺亚在玩“奇异水果树”,即在树上粘贴不同的水果,她在给树粘满果子后,就不再对它感兴趣了,既而也就心不在焉,然后她突然说了一句:“树上要长叶子了。”不知是说给谁听,还是自言其解自语,但这句话被琪琪听见了,琪琪马上告诉我:“老师,不诺亚说树上长叶子了,树上只有苹果……没有叶子,她乱说。”琪琪的无意报告却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这也不失为一个游戏内容。所以我没有马上否定诺亚而肯定琪琪,“为什么树上要长叶子?”我问诺亚,她说:“原来我们看到树上什么也没有,后来就有叶子了。”为了鼓励他们将生活经验引入到区域活动中,随后,我就制作了许多小树叶并用雌雄扣对扣。材料投入后,在孩子们看到变化后的材料,对树引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既而对动作的发展感兴趣了。我的心里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总之,托班的区域活动为发展不一的幼儿提供了充分表现能力的机会。幼儿在活动中通过亲自摆弄,操作去感知事物,增长知识经验,发展了各种能力。托班幼儿的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主要来源于游戏和玩具的操作。因此说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幼儿早期教育中的重要工具。只有教师适时、适宜、适度的投放好,才能更有利于托班幼儿智力、智慧的培育。
        通过园本教研使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让我在指导区域游戏时学会了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园本教研的前提条件,是教师个体以自己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的行为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时和分析过程。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既是引导者、又是评价者、又是受教育者。我在指导2-3岁宝宝进行区域游戏时能根据学园园本培训的内容进行分析调整、提出问题、制订对策,让我在区域游戏的实践中带着问题观察幼儿、研究和思考问题,让我在园本教研中做积极的参加者,使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研究自身教育教学的问题,逐步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作者简介:白俊菊(1973-09),女,汉族,籍贯:北京,学历:本科,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