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期   作者:魏永荟
[导读] 小学是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认知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其他科目的学习。
        魏永荟
        新疆阿克苏乌什县第三小学  843400
        摘要:小学是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认知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其他科目的学习。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要在语文课堂上融入道德与法治内容,就需要找到两者相同点,运用开放的教学模式来切入教学点,实现两者的融合,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融合
        1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中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今网络上存在多元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对人的思维认知产生影响。小学生认知不足,尚未养成正确的价值体系,更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逐渐提高,单纯地开展语文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如今社会的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道德与法治教学,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较多观念正确的文章,这为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引入创造了条件。教师如果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记忆程度,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且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避免网络世界的不良干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途径
        2.1体现学科特点
        教师要充分把握准两学科的特点。虽然语文课程也有着使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使命,语文教材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能力的同时,注重将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环境保护、关爱生命等融入其中,强化德育功能,但语文和道德与法制是完全不同的学科。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虽然特别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但它更加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更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1]。语文教材系统介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通过安排自主阅读和写作、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2]。道德与法治教材通过系列的学习活动设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教育部在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初中八年级下册编写法治教育专册教材,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其他册次教材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为学科性质不同,相同内容在同一班级教学时,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是完全不同的。例如,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和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都是以环保为主题,都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能力的目的。而口语交际中的“我们与环境”让学生讨论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保护环境的做法,它的教学侧重点在于“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评价学生在讲述身边的环境问题时是否做到口语规范,语言习惯、听说态度是否科学,交际方法策略和非语言交际方式是否正确。

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劝说的技巧。道德与法治的“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道德提升,使学生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变废为宝的活动,主动地过低碳绿色生活。道德与法治中的交流园,故事屋、阅读角、美文欣赏编排的目的只是通过多种栏目来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切记不能上成阅读课,作文课。
        2.2整合学科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大课程”的教育观念,既要重视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摒弃学科本位主义,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兼职教师对双学科都有一定的研究,更能挖掘双学科可以利用的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跨学科整合,避免同一个知识点重复出现在多学科的教学中,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教师还能站在大课程的角度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仍以四年级上册双学科出现的环保内容为例,兼职教师在教學时就可以灵活地使用教材,把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和口语交际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道德与法治课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再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效果会事半功倍。
        2.3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积极正面的价值观
        当讲到部分立意深刻的文章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用心理解,并带领学生剖析文本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实现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能让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下,以更好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首先,教师在分析文章时,一定要为从学生创设更多的情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其次,教师要开放课堂教学形式,除了自身讲解外,还要指导学生展开读写训练,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在启发学生思维和鼓励学生表达自身想法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时间,这是教师认可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表现,有助于向学生传递人文价值,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果学生进入误区,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收获和思维方面的启示。
        2.4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穿插道德与法治内容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少年,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能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产生热爱祖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等正确观念,这是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入融合。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一定要树立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这种意识并不局限于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取知识,还应当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明灯,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熏陶下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结束语
        推动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探寻的方向。语文教师要树立相关意识,抓住两者共同点,在教学组织与构建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升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促使学生思维发展与延伸,帮助学生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两者的有效融合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利用新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亚芹.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J].求知导刊,2020(08):28-29.
        [2]梁中香.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中旬,2019(08):233.
        [3]刘亚平.浅谈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软件(电子版),2017(08):2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