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既对立的又统一的。教师通过提问、讲解与反馈、启发等多种方式架起与学生互动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及创造能力等,这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做到张弛有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辩证法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语文教学已经历多次改革,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转变为十八个任务群等变化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作出调整。为了更快更好地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可以学习并运用自然辩证法中的辩证思维来探索语文教学的学习规律,使语文阅读教学在课堂实践中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互动”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仅是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师生关系,两者还可以是平等对话的交流者关系,我们称其为“课堂互动”。语文阅读教学中互动性的体现主要是在“问题”的提出与探讨上。问题的设置应该具有可讨论性,要有深度、厚度还要具有延展性,其对课堂目标的达成应具备循序渐进的指导意义,其是辩证统一的。其对立面主要体现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视其为局部又要视其为整体,在课堂上,教师抛出这个问题,以此为一个点展开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又通过追问、点评等方式将其延展成为一条线,并巧妙地将其铺开形成知识面。主问题的设置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基本功水平也能测验出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语言训练支撑,而且言语的碰撞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统一则体现在教师可以通过主问题的设置展开阅读教学,并通过层叠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的提出与反馈使课堂具有循序渐进性,让学生逐步了解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真正做到学生与文本、作者间的对话,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共生性。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与道”
语文阅读教学一定离不开“文与道”,它也是语文教学领域一直备受瞩目的话题,所谓“文”即文章的语言及一切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所谓“道”即指文章的思想内容,又指作者的思路、胸境和文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不分割的。
1.文以载道,道寓于文。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带学生走进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从识字解词、品酌句子、把握文章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从语言文字开始的。教师引导学生在文章绕一圈指的就是让学生先理清楚语言文字的意思再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回到语言文字如何运用的过程。
2.由文悟道,感受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阅读教学注定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尤其是古文阅读教学。晦涩难懂的古文往往是学生的死穴,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相关的人生经历,做到“知人论世”。又或是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如《背景》、《老王》等文章,其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或许是现阶段学生所难以理解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感受自己生活实际的同时逐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课堂教学。
3.文道齐下,统筹兼顾。现如今部编版教材逐渐推广,该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阅读量极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要做到统筹规划,要了解整部教材的要求也要了解学生当下的学情,巧妙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技等有计划有步骤地逐一完成课文教学目标、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年级目标等,扎实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带领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启与发”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活动,教师传道受业解惑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外力的刺激,是思维蹦撞的点火石。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力的作用是双向的,学生在接受了教师的外力刺激之后,被逐步引进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当学生积极步区域后,教师适时的诱导和引发才能帮助学生跳出这座堡垒,并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寻觅发现新知识。
1.师生互相认识彼此,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一方面,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进行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甚至可以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师要清楚把握学生的学情,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基础知识储备及最近发展区等有助于合理地推进教学。耕耘要因地制宜,作为园丁,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每个学生的长短之处,合理制定教学计划。而作为待培育的花朵,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任课教师的教学规律并主动适应。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正当如此。部编版教材讲究“三位一体”式的阅读教学理念,即教读课、自读课、名著导读课(课外阅读课),如若按以往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恐怕会适得其反。当今全国普通高考语文卷的改革更加注重阅读量,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文章,只有告诉学生如何学习才是硬道理。如师在讲授不同体裁的文章时,要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某一类体裁的文章。除外,教师在指导学习方法时,还要谨记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应对不同的学生要灵活,学生千千万种,方法就要随机应变。
总之,教师在课堂中合理运用辩证思维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动力,还能使课堂更富有张力,更客观理性地认识文本和课堂,让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