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期   作者:曾垂良
[导读] 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要通过不同方法的运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数学课堂中应践行生活化情境模式,让学生更加高效的理解知识。
        曾垂良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嘉明镇罗桥中心小学校 四川 泸州 646128
        摘要: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要通过不同方法的运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数学课堂中应践行生活化情境模式,让学生更加高效的理解知识。课堂内教师创设与学生周围环境相似的情境模式,学生会更加高效的接受和理解知识,塑造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内仔细感受教师介绍、讲解的内容,能够推动学生学习素养和积极性的提升,是彰显教学特色魅力的体现;也会确保学生勇于参与实践、形成知识探索欲望。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生活情境,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应用;实践;分析
        前言:以生活为基调的小学数学课堂,体现了陶行知思想在课堂内的运行,上先进模式,会推动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培养学生在数课堂以外的环境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意识,会调动出学生的最佳状态,让学生获取发展。教师在与学生能力相符合的前提下运用生活化情境,注重学生思维意识的拓宽,会让学生感知教师讲解知识的价值,形成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在课堂中参与探索的信心。推行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也会为学生日后的数学知识探索做好铺垫。
一、基于生活化情境,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索意识
        教师基于不同的数学知识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培养其综合能力和数学知识的综合探索意识,营造出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有效环节中取得进步和发展。以生活为基调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学生在思考中理解相关内容,获取一定的学习素养。在生活中善于应用数学知识解释和分析不同现象,能够确保其理性思维的形成。与小学生的思维意识相贴近[1]。
        例如:在“圆”知识教学中,教师为引出“周长”概念教学,同时引出“半径、直径”的基础知识介绍,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展示生活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汽车:“大卡车的轮胎较大,小汽车的轮胎较小,让两辆车以相同起点出发,以相同时速分别行驶3分钟,学生会发现大卡车的运动轨迹远远长于小汽车”。教师根据上述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探索式的生活化情境中引出周长知识教学。情境创设条件允许,可以将学生实际带到户外环境中感受上述内容,或用视频播放的形式体现情境内容。学生了解周长知识之后,教师动手制作一个直径可以随时调整的圆形;通过抽拉让学生了解“影响周长大小的因素?”。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完善氛围,促进学生高效探索数学知识。


二、融合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取生活经验
        以生活中学生常见的领域和环节完成数学知识讲解,其对相关内容的探索欲望、了解程度会得到提升;也会有较弥补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带来的问题;通过情境创设方法让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帮助学生形成逻辑结构,加深学习印象,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深入探索下的数学学习成果。在理解中不断端正学生态度,强化其素养,促进其学习能力符合时代发展趋势[2]。
        例如:在“体积、容积”教学时,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厨房,让学生完成学习。利用生活中冰箱内的不同食物讲解如:“哈密瓜在冰箱中所占的空间大小,既为其——体积”可乐是学生较为喜爱的饮品,教师将可乐倒入杯中,“杯子能够乘可乐的毫升数,即为其——溶剂”。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领域和学生喜爱的食物完成教学,学生会了解相应内容、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知识点,端正学生态度,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三、结合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数学课堂内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结束之后,可以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课堂中让学生练习使用不同知识,帮助学生做到学习内容的巩固。以教学情境创设,教师也会了解到学生在知识探索中的不足;通过教师的引领,确保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验、基于自身掌握的不同知识完成趣味性的情境活动,增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趣味体验[3]。
        例如:结合“加减法”知识教学教学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以学生之间角色互换的形式,让售货员负责计算商品总价格,购物者负责计算手中的剩余货币量。教师为学生发放儿童版人民币,让学生在班级超市内购物。如:“课外读物,每本5元;铅笔,每支2元;钢笔,每支6元;尺子,每把1元;橡皮,每块0.5元”。借助不同的购物经历,在有效的生活化情境中,让学生锻炼使用知识。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凸显教学魅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内教师借助生活化情境方法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会让学生增进在课堂中的感知;也会转变学生在传统数学学习中的态度,让学生紧密跟随教师脚步探索相应内容。以课堂教学融合学生思想基调的方式,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素养和在课堂中的成长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借助生活环境让学生更加高效的理解知识,会推动其感官意识的提升。严谨思维意识会促进学生发展,有助于以生活为基调高效课堂助力于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丁福军,张维忠.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材中的呈现研究——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4(02):234-240.
[2]陈婷,李兰,蔡金法.中国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小学数学教师》和《小学教学》(数学版)中“问题提出”文章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01):19-24.
[3]朱俊华.从“惰性知识”到“活力素养”——指向儿童经验连续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02):36-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