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来成
东津新区(经开区)东津镇第二初级中学 湖北 襄阳 441138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编制“导学案”,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自学能力培养,强调合作、探究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在学习中展示风采,体验成功的乐趣,在乐中学、学中乐,颇具特色。然而,在大量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中发现,少数教师对新课程的精神理解不够,致使在实践中存在各种问题。本人就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剖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初中课改出现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有的貌似气氛热烈的小组合作,并无实际效果;?一些合作交流却常常流于形式。一些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的难度不大不具有挑战性的,仍然要求“小组讨论”。一节课中反反复复多次出现“小组讨论”,看似很热闹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多少数学知识。
2.学生讨论流于形式
部分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3.注重展示而忽视引导和矫正
(1)不“启” 自“ 发”,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自问自答。
(2)“启”而不“ 发”。 一道数学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展示的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却不关注,只要学生动了嘴,张了口就对,对于其中的一些错误,到这堂课结束教师也没有纠正。
4.教学过于追求现代化手段 。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但有的教师认为: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的讲课老师手足无措,致使课件只能成为一种点缀,甚至成为累赘。
5.注重“主体”而忽视“主导”
(1)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2)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教师却在一旁落得轻闲,感觉自己从课堂中解脱出来,成为“看客”,没起到课堂上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6.能力展示成为尖子生作秀
课堂的展示环节变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看客,只要教师一说讨论,学生们便凑在一起叽叽叽喳喳地说。讨论过后,学生的展示也仅限于少数几个人,有的还流于作秀。
二、初中数学课改问题的成因
1、教学目标不明确
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各个教学环节要达到的子目标和为达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等不清晰、甚至是模糊的。常常出现课堂引入拖拉冗长,进入新课教学过程平铺直叙,无重点,无难点突破,整堂课下来虽然很热闹实质上对重点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
2、教学只求“热闹”
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给人以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的感觉,与数学学科的特性不符.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掌声越多越好。
3、备课不充分,缺乏针对性。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对重点、难点的讲解急于让学生明白,造成自问自答。
4、错误理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沉默是金”。 要纠正,却不能直接公布答案,就必须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担心这样“讲”多了不符合课改精神。结果一堂课上完学生也不知所云,不敢启发。
5、学生参与意识不整齐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因为小组成员参差不齐,讨论者的素质不一,小组内优秀者表现总是踊跃,落后者总保持“沉默”。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一长,组内各成员彼此的独立思考性还会减弱,彼此的依赖性还会增强,落后者更是无所事事。 三、解决初中课改问题的对策
1、加强教研。钻研大纲、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
2、狠抓课堂管理,构造高效率的课堂
主要抓三点:(1)课堂的空间管理,教学环境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关注全体学生。(2)课堂的时间管理,要求教师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3)课堂的行为管理,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防止课堂上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现象。
3、 注重启发式教学。
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
(1)备课要充分,加强学情的针对性。 要从备“教材”转化到备“教材和学生”上面来,教师应从完成课时任务为中心转向设计合作教学环境为中心,要重视课堂的二次设计,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新课改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探究过程,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该出手时就出手,尤其是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一些过程若非“造假”学生难以完成。
4、自我反思,提高数学教学反思能力 。 有效方法是撰写、分析数学教学反思。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反思下列问题:这节课是否如我希望的?上课时改变了计划中的哪些内容,为什么改变?是否有另外的教学活动或教学方法更成功,为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教师就可以判断自己是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
5、合理使用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不当教材的复印者,不把教材当作圣经念。要结合本地实际活用好教材。①要对教材取舍重组。例如:在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这节中,课本是一课时,而我们将它分为三至四课时讲,另外,我们还补充、探讨了十字相乘法,目的是为了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②要重视课题学习。课题学习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捷径。具体操作时不一定局限于书中内容,也可以参阅相应资料进行二次设计。③要生活体验教材。可以把热点话题编进教材。例如班干部的选举统计等都可编入相应的数学内容,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改变传统的机械、被动学习方式。
6、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新理念。 通过学习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7、合理布置作业。按“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在备课中合理设置梯度作业,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给予具体指导,使“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基础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块,而是一门艺术。“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行。”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思想,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高效,会取得成功,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必将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