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华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中心小学 354300
摘要:小学数学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其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综合能力的要求项目中,问题解决能力是其中的主要要求项目之一,该能力主要考察学生的课程理论知识理解程度、运用上的熟练度与思维上的创造性等。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需要教师在原有的课程指导工作上进行策略上的优化,使学生能够在科学的教学模式下进行理论内容学习,并在较好的引导下进行解题能力的锻炼,以此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本文在结合新课程的发展情况上,对小学数学的小学工作进行了不同角度研究,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成果改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培养质量。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领域的现代化技术手段也得到了相应的创新。通过现代化手段的教学运用,能够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向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问题导学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有关,若教师仅采用板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在长时间的教学体验上,学生容易出现困倦与厌烦等心理状况,从而影响问题导学的基本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该方面的问题导学设置上,可通过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通过问题内容的多样化展示,使学生能够从丰富的展示窗口上,更好进行课程理论内容的思考与实践探究。
二、拓展教学资源运用并开展问题导学活动
所谓问题导学活动,主要指在进行教材理论内容学习的过程中与问题探究时,学生需要进行动手实践,去验证问题的真实性或者求解出必要的答案。大多数时候这种导学实践活动是需要一定物质基础支撑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活动设计时,需要充分尊重理论的探究实践部分,一方面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时间,让学生能够深度钻研问题,剖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之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寻找实践的物质资源,就比如说合适的数学模型、数学剪纸、多媒体数学教学资源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数学教学资源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数学教师在挖掘可利用的数学教学资源时,一定要注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掘具有当地特色的数学教学资源,来进行综合实践教学的物质补充。比如,在正方形与长方形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形式,使学生在结合课程理论内容进行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能够借助动态化的内容展示模式进行思考。如教师通过面积相等的正方形与长方形设置,使学生首先通过观看对比的形式进行面积比较,随后结合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验证的方式对自己的回答进行验证。该环节的教学工作主要通过教学资源展示方式的多样性,并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课程理论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进行验证,相较于以往的教学模式,该种方式能够进行较好的教学资源运用。
三、通过情境引入设置教学问题
小学阶段的数学理论内容与现实生活具有较多共性,能够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运用相应的课程知识进行解答。
教师在基于问题导学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教材理论内容的实际运用研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课程指导教学相结合,使学生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思考数学科目的理论知识,如何将其运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涉及应用题,还涉及多种几何类问题,在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思考,来发现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并且基于这些数学问题去展开相应的探索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从问题出发,通过理论内容的运用方式思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活化、更具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数据的统计调查学习中,教师可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数据统计工作,如家庭每个月的花销、班级考试成绩的分布情况等,都可将其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根据现实情境进行理论内容的思考,从而在实践体验与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实现较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如班级期中考试的分数统计调查、班级学生的兴趣统计调查以及班级男女生比例调查等,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综合实践项目思考理论内容的实际运用形式,由此达到较好的综合能力培养目的。
四、加强问题研究实践的指导创新
以数学教师为知识输出主体的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虽然在短时间之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但也很容易对学生的数学思维造成限制,导致学生脱离了数学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之后,就不能独立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探究。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较为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因素,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注重综合与实践这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在进行问题导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自身的引导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处于较好主动地位。就比如说,教师可以以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实践的形式来进行;还可以将学生分配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所负责的任务不尽相同,有的小组可以负责在互联网上搜集资料,有的小组可以负责实际的操作,有的小组可以负责现象的记录和问题结论的描述。[1]
五、制定课外问题研究的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培养、问题思考逻辑与动手能力等具有较好的培养效用。比如,在测量旗杆高度的这一类实践活动,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内去观察旗杆在不同时间段的高度,并且要求学生去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来测量出旗杆的长度。类似于测量一些较难测量物体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经常碰到的。并且,测量旗杆的实践活动,既与生活实际相挂钩,同时又和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有非常强的联系,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非常有效。总之数学教师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能仅局限于数学书本上的内容,还要注重进行课外延伸,以实际生产来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索能力,构建数学学科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联系的桥梁。[2]
结语:
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意义上看,通过问题引入,使学生在结合课程理论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解题思考与理论运用实践等,进行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综合性培养,以此帮助学生实现较好的全面成长。在新课程改革与其内容重新编制的背景下,需要教师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培养方向上进行相应的转变,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较好的教学工作优化。
参考文献:
[1]张丽.小学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及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7:142-142.
[2]郑东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策略[J].新课程,2017:16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