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名菊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给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互联网环境互动交流的虚拟性,难监控性,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失衡等给又给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带来了许多不便,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如高校学生请假直接使用微信发信息,辅导员不能像以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判断学生是否有说谎等。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缓解这种矛盾,提高学生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引领网络舆论走向,本文以“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探析为题,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浅析。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互联网 + ”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加强教育现代化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 + ”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尤其是当前,5G 技术即将广泛应用,高校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的教育模式已完全被打破,大学生已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沟通交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主动的站在移动互联网思想和文化的前沿阵地,引导青年学生弘扬正能量。探索依托移动互联网数字平台载体,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互联网 + ”正在悄悄地改写着时代走向,2019年关于《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已到达 8.17 亿,大学生群体几乎 100% 拥有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随着互联网的影响,高校思想引领、意识形态工作要主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学会采取高校大学生能接受和喜欢的方式,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还要要学会采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了解高校的最新的舆情情况,将舆情信息从源头阻断,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正能量的高校环境。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掌握高校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加强其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在思想引领,意识形态工作方面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这个宣传阵地,用广大学生能听得懂、能听进去、喜欢听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正确引导他们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上网意识。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为了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立足于当前大学生能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网络舆论走向;弘扬能量,推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1.加强培养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和良好上网习惯
当前,网络信息环境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仍在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如果没有养成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将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的开展带来困难。为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教育大学生应该严格遵守政府建立健的全关于互联网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为净互联网环境提供强力约束和法律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选择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时,要重视对互联网信息的筛选;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让高校大学生学会辨别网络上信息是否正确,学会主动获取和接收网络正能量信息的熏陶和教育,鉴别并抵制不良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高校部分大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对于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的填写缺乏自我保护,如发生网络病毒和网络黑客将直接影响使个人资料泄露。
因此,应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创新对网络敏感词汇等错误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在大学生填写敏感信息是弹出信息框对于危险的提示,避免高校大学生盲目在互联网上填写个人和家人资料信息。
2.指导高校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虚实和现实生活的互动关系
当前,随着高校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使用互联网,如:打网络游戏、使用网络聊天工具进行聊天,看网络小说等。大部份大学生同学能够很清楚的明白网络的不真实性和虚拟性,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同学沉迷网络中,如:沉迷看网络小说不去上课,玩网络游戏拿生活费买游戏装备导致没钱吃饭等不能够很好的处理网络虚拟和现实的互动关系,最终导致学业成绩不合格,挂科太多而被降级或劝其退学等许多问题。为了杜绝大学生这方面问题的发生,高校辅导员老师需要指导高校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虚实和现实的互动关系,首先,在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中辅导员老师要从网络虚拟、现实生活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三个方面出发,给同学们讲网络的正确使用方式,适时调整网络的虚实和现实生活冲突,营造良好的网络和现实生活的互动氛围。其次,辅导员老师要重视对高校大学生正面价值的引导,通过下线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主题班会,通过学习强国APP里面的学习资料引导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校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不良舆论以及网络负面消息进行有效判断,从而避免高校大学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由于网络上的不良影响而产生偏差; 其次,要让高校大学生认识到现今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在网络中塑造全新人设和随意攻击侮辱他人和迎合错误思潮等错误行为,避免在网互联网上产生不良行为和造成不良后果; 最后,要不断加强高校大学生个体的道德意识培养,形成自觉主动地自我约束和道德自律,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和现实生活的冲突,将矛盾提前通过道德意识的约束来化解,构建和谐的网络虚实和现实生活的互动关系,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信息辨别能力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有部分大学生还处在意识淡薄的状态,需要对其信息辨别能力进行提高。“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让大学生从整体出发认识到自己不仅是高校大学生,更是一名中国公民,在网络平台上发声应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学校校纪校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其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更要着力培养若干“网络领袖”,积极在网络上传递正能量,树立正面形象,引领网络舆论正面走向。
参考文献:
[1]庞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0):116-118.
[2]张璐璐.“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索[J].教育教学坛,2020(51):365-366.
[3]袁洋.“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模式分析[J].商业文化,2020(36):126-128.
[4]常晓燕.“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师的关键作用与教学策略[J].文化产业,2021(11):146-147.
[5]江南.蓝墨云班课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机制的构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114-118.
[6]蒋丽.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3):96-100.
[7]杨茹,王俊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运用网络载体的三重路径[J].北京社会科学,2021(03):121-128.
[8]张燕霞.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03):43-44.
[[[]新华网.“平语”近人--- 关于互联网,习近平做过这些重要论述.[EB/OL].(2016-4-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0/c_128911200.htm]]
[[[]陈兰英.“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育模式探索[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01):69-72.]]
姓名:邵名菊,性别:女,籍贯:辽宁,民族:汉 出生年月:1979.09,学历:本科,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学生事务管理,党建,单位:广东白云学院;邮编:51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