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的“红+绿”——地理试题设计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期   作者:罗静
[导读] 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谋求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留下的精神遗产,忆往昔奋斗历程,不忘来时之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注入新的力量。
        罗静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命题背景
        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谋求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留下的精神遗产,忆往昔奋斗历程,不忘来时之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注入新的力量。1929年,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成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习近平2014年10月31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到,闽西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不可替代的贡献。
        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在2018年4月4日编制印发的《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0)》文件中指出,要充分利用以古田会议旧址为中心、其他红色景点为重点的“红”资源,以水仙茶为代表的“绿”资源,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突出“红+绿”及地方文化特色,打造闽西红色客家文化旅游区,“以旅促文”提振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依据此背景,设计相关地理试题,引导学生把握地域发展脉搏,深入认识发展规律,传承革命精神,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一、试题设计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闽西红色记忆》纪录片中,讲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军为抵抗国民党反围剿,采用了“山地战”(指高山或类似复杂地形下进行的作战)策略,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闽西地处福建省西南部,与赣南、粤东相邻,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性如下图[1]所示,3A级以上景点超40余个,但景点之间距离分散,游客停留时间短,体验感较低,制约该区域旅游业发展。
 
        材料二
        水仙茶树喜温湿,喜光,耐阴,主要种植在以红壤为主的闽西东部山区。该区年平均气温约19.9℃,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日照时数约1932小时。目前,茶园面积约11万亩,茶叶总产值近23亿元,政府把水仙茶产业列入了全市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茶产业先行”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路。水仙茶畅销于闽西各地及广东、厦门一带,并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材料三
        福建永定土楼(图3)是一种大型居民建筑,客家文化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土楼在夯墙时,用糯米和泥土作为主要原材料,把竹条当作如今的钢筋放到墙内,竹条坚硬且富有弹性,使得土楼牢固且抗震。土楼朝向大都是坐北朝南,屋顶大都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其屋顶的外坡要比内坡长。近年来,永定县建立许多土楼博物馆,宣传土楼文化,增强了民众对客家土楼的保护意识。
 
 图3 福建永定土楼          
    
(1)从地理角度分析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条件,并对闽西旅游业优化发展提出建议。
(2)分析水仙茶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3)分析福建永定土楼的建筑构造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二、命题立意
        本题组以龙岩为中心的闽西红色客家文化旅游区为背景,以闽西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资源,水仙茶为代表的“绿”资源,客家土楼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为载体,契合建党一百周年和乡村振兴的事件主题,设计出以上三道题目,着重考察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整合能力,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第1题,从区域地理的角度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采取“山地战”策略,在闽西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客观原因,分析该区域地形和植被环境的特点对红军取得反围剿胜利的有利条件;对闽西旅游优化提出建议,主要考查旅游资源评价的相关知识,据图文信息可得知,闽西地区景点较为分散,受景点距离和山区交通设施的制约,游客停留的时间短暂,但闽西旅游资源组合多样,为该区旅游业的优化提供了方向。此题目的设计,能让学生从综合的角度,发现红色旅游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状提出优化措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题,水仙茶是龙岩市特色茶之一,是闽西的“绿”资源的代表。茶业作为农业的一种形式,从茶业这个角度,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区位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气候、土壤、地形、市场、政策等区位因素,从而分析水仙茶业的区位优势。
        第3题,土楼依山就势,利用山间的平地和当地的建筑材料,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建成的一种具有坚固、防御特点的大型客家民居建筑。结合福建永定土楼实例,考查客家地域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相关知识。从土楼的墙体、朝向、屋顶这几方面,分析土楼建筑构造与当地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看待文化与景观的关系,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试题解析
        第1题,参考答案:闽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山间多云雾,森林覆盖率高,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在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利于工农红军进行灵活作战和掩护;各区应加强开发特色旅游服务,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间红色旅游、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区域的横向联系,共享旅游品牌。
        第2题,参考答案:闽西地区温和多雨,光照强,便于茶树有机物的积累;该区多低山丘陵,不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壤呈酸性,保水性好,可提供茶树充足的养分和水分;政策的支持,水仙茶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市场广阔,已扩大到东南亚地区。
        第3题,参考答案:永定县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壳活跃,土楼墙体延展性好,隔热防风不易发生倒塌;冬季受寒冷气流影响,北面阴冷,而南面阳光充足,夏季东南季风携带水汽可降温消暑,因此土楼大都坐北朝南;永定县降水量多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人”字形屋顶,其外坡比内坡长,防止雨水下渗到土墙而引起坍塌;土楼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同时具备完善的防御功能,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与保护,促进了人、自然、文化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廖雅珍,李支援.闽西3A级以上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及路径优化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9,37(03):94-101.
作者简介:罗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理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