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新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何坊街道毛刘小学 251700
【摘要】倡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现代教育应有的目标追求,根据小学美术教学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从“我要发展”、“我能发展”、“我会发展”三个方面,就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问提谈自己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 人 美术 教学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它的直接目标是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它的长远目标则应当是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是“人类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最可亲可敬的人。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最本质的工作,但是“教书”不只是教会学生们书本上的知识,还应更关注学生其它各方面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则在协助学生探索自我,并从发现自我、开启自我到实现自我,进而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其目的都是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务求可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的特征就是发展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还一直充当“主角”,而学生仅仅充当的是“配角”,剥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力,必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新课程指出我们的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把主动权归还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培养学生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而努力准备。关注个性发展、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意志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支持。
美术教学中,应关照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创造力,教师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给学生最大的发挥和展示的空间,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并在教学中开拓发散性思维,提倡质性评价,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拥有自信心的同时不断发展个人能力。作为美术学科,还应引入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学习,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饱含着中华民族文化和浪漫主义情怀,学生在体会传统美感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可持续发展又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课堂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可从这几点观察:教师是否有创设各种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是否能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教师是否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教师是否有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生命始终。
只有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学生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的内容应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与学生的生活以及当地的资源环境相适应。艺术不再只是远离生活的欣赏品,学生更可以体验美、创造美。引导学生对幸福生活及内心充实的不断追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终身爱好,心存美感、心存感激,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生命始终。如在美术工艺制作课上,开设手工贺卡的制作,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充分发展了动手能力和自己的创意,并将爱传递给需要感谢的亲人、朋友等,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验到劳动后的幸福感和学习的乐趣,那么学生便对这种追求人生幸福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很自然地用多种多样自己的方式去追逐这种幸福感
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与发展
作为老师,在强调学习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价值选择,逐步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教师应该在思想观念上实现重大转变,充分利用教材和各种有用信息对学生进行培养。处处注意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幽默的话语、尊重和赞赏,正确引导与启发学生,使学生在会心的笑容中轻松掌握知识与方法,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及对自己、同伴、或老师作出合理的评价,使每个学生在这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是一种能力,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为他们后继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地发展奠基。
美术活动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最有效途径,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参与美术活动,学生的创造力在作品中得以充分发挥,不仅发展了审美感知能力,更促进了发散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增长。应用到美术教学中,一方面教学内容要贴近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实践,提高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对于不断变化充满竞争的外界环境,让学生充分认识,其实很多时候外部的环境并非如我们所愿的那样完美,当我们无法改变现实社会的时候,我们要在坚持个人原则和追求的基础上去适应环境的改变,并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情况下,减小不好的环境因素,求得一切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他人,学会赏识他人,学会与人沟通与合作。
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八种智能,而且每个人这八种智能的发展也将不同,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学生不是一个机器出来的工业品,要承认和接受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规律的差异,不能强求一致。 最后,我们还应
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中,应增进交往,不单是师生交往,更要注重生生交往。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组组织教学,学生不仅在互帮互助的环境下共同进步,增长知识,而且在此过程中,又锻炼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在作品评价时,采用自评他评相结合,学生在这种互动的交流过程中,又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自己和他人。
美术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关注个性成长、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意志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去追求美好生活和自我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桂建生,胡国强.人的发展教育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