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雪花
海南省东方市铁路小学 海南东方 572600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之中,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乐感是关键教学目标。而乐感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展开,既要提升学生的音高感,还要提升学生的节奏感、旋律等等,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很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本文基于体态律动这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展开研究,以期能够对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首先概述了体态律动教学的定义内涵,其次对其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教育
新课改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改进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体态律动教学能够通过调动学生的肢体来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还迎合了小学生的好动的天性。也就是说,这种教学方法是符合小学生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是符合新社会教育发展需要的。因此,对这种教学方法的价值和应用策略进行探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体态律动教学的定义内涵
体态动律教学法的本质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通过用肢体动作展现音乐的方式展开教学,能够调动个体的身体和情感,并将肢体动作、情感与音乐相融合,通过提升学生音乐体验来达到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和理解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就像乐器一样,对于不同的音符和节奏,做出不同的动作,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现和表达音乐。这种方式能够把抽象的音符和节奏转化为具体的肢体动作,更好的引导学生去辨别和区分不同的音符和节奏。体态律动教学对于肢体动作的应用形式也是非常多样的,既可以是头颈、手指、手臂等身体部位原地动,也可以是走路、转圈、跑动等运动。可以是跟随音乐独立完成一系列动作,也可以是互动合作完成一系列动作。
二、体态律动教学的价值
(一)实现立体化、多元化音乐教学
从律动的角度去诠释音乐,让学生能够通过动作和节奏去感知音乐,而不是仅仅通过声音感知音乐,这就使得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从单一的听觉学习转化为集听觉、视觉、触觉和肢体工作为一体的立体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强化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和自主性,实现教学效率和效果和全面提升[1]。
(二)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借助肢体动作展开学习,很好的迎合了小学生的天性,具有一定程度的游戏特性,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性的体态律动中掌握音乐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带来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还能够让学生爱上音乐,不仅在课堂上积极配合,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主动的学习音乐相关的知识。
(三)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去感知音乐的音符和节奏,并在大脑中将这些音符和节奏转化为肢体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听力的同时,还很好的锻炼了自身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肢体的协调能力,实现了课堂的动静结合,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对于抒发情感、发泄情绪的作用,在未来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多一个保持情绪上积极健康的方式,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体态律动教学的运用策略
(一)在课堂导入中的应用策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情合理的进行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而不能用得过于泛滥。在应用体态律动教学法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应用目的,如果应用目的主要是营造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适当应用这种方法即可,不需要让这种方法贯穿课堂始终。对于一些难度相对较高的课程内容,如在进行一首歌曲的教学时,歌词比较难记,或者旋律比较难以把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朗读歌词,通过调动肢体动作,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带动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后面的教学中就不需要再应用体态律动教学法了[2]。
(二)在音乐节奏训练中的运用策略
体态律动教学法不仅仅能够带动课堂氛围,还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的效率。在音乐节奏训练中,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够让学生用肢体来感受到节奏的快慢、停顿,从而加快学生学习的步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两只小象》的教学为例,这首歌曲是一首四分之三拍的歌曲,这种节拍的歌曲的力度表现也有其特点和规律,具体表现为强、弱、弱的力度。在这首歌曲中,学生需要熟练掌握XX、X、0等节奏,教师可以对这些节奏赋予不同的肢体动作,如听到XX的时候可以跑步,听到X的时候走路。教师在设计动作环节时可以适当融入一些游戏性的设计,提升其趣味性,例如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圈,根据听到的节奏去跑步或者走路,走错的学生就站出来受罚,在学生围的圈里面模仿大象,模仿完了以后再回到原来的位置继续根据听到的节奏跑步或者走路。这样学生就能够快速掌握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等的节奏的差异,学会辨别不同节奏的节拍和音符[3]。
(三)体态律动在学唱歌曲中的运用
在学唱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去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速度,让学生更加高效的掌握歌曲的旋律。如在学习《小号手之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歌曲自主创编一些舞蹈动作,通过这种方式来展开体态律动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进行了这首歌曲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将一个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组学生在课后结合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歌词内涵,自主创编能够边唱边跳的舞蹈动作,并在课后展开练习,在下一堂课分组进行表演,表演完毕以后进行各组互评,评出表现最好的小组。在这个自主创编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对课堂上所学的歌唱技巧等相关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够更好的去理解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小号手之歌》的歌词是非常自豪、雄壮的,与之相对应的,歌曲旋律也非常富有激情,非常振奋人心。
(四)体态律动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
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身体动作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相对于静态的聆听,适度搭配一些肢体动作,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去感知音乐中传递的情感内涵,从而更深入的体会和理解音乐的艺术价值,最终实现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以《放马山歌》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听这首歌曲,一边用脚上的动作模仿马蹄声,去模仿放马时马儿愉快奔跑的景象,从而感受到歌曲传递的欢乐情绪,体会少数民族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得出,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中、音乐节奏训练中、学唱歌曲中、音乐欣赏中运用体态律动法。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合理、适度适时的应用体态律动法,那么就能够实现立体化、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聂冬梅.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 2020(10):23.
[2] 鲁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教育[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9(12):46.
[3] 林阿芳.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 学周刊. 2019(31):83.
作者简介:吉雪花,女,1981年8月,民族:黎族,籍贯:海南省东方市人,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