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故事教学与思维发展的契合点——浅谈PEP5 Unit Four What can you do? Story time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期   作者:梁丽燕
[导读] 本文结合《义务教育教科书 英语(PEP)》(三年级起点)修订版教材中,五下第四单元 “What can you do?” C部分故事教学为例,从“故事前提问、故事中问答、故事后拓展”三个方面着手,探究如何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品质
        梁丽燕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金清小学  318050
        摘要:本文结合《义务教育教科书 英语(PEP)》(三年级起点)修订版教材中,五下第四单元 “What can you do?” C部分故事教学为例,从“故事前提问、故事中问答、故事后拓展”三个方面着手,探究如何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品质;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学后思辨,培养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故事教学 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英语思维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表达语言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王蔷2015)。可见,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修订版PEP教材里编排了大量的英语故事。每个单元的C部分都有一个“Story time”,故事情节都是紧密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而编写的。这些故事采用通俗易懂的对话体,活泼可爱的插图,并以版画式的形式呈现在故事中或渗透着不同的文化差异或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寓意。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到故事中的重点词汇、核心句型,为了讲解知识点不断进行简单的机械操练,忽略了学生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将结合笔者在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培训活动上的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在小学故事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故事前提问,培养问题意识,激活思维动力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都以教师的问,学生的答为主,如此单一的提问方式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课故事导入环节中,笔者用简笔画呈现了故事的主人公“rat”,然后提供了一些疑问词“where, who, what, when…”(见图1),为学生搭建了提问支架,顺利带领学生进入自主提问的环节,降低了学生自主提问的难度。在疑问词辅助下,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如: Where is the rat? When does the story happen?  Who is in the story?”“What will happen in the story?”“How many animals are there in the story?”等,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在这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不断的被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大胆根据图片信息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正确答案与固定思维的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

( 图1)
得到很大的拓展,整个过程从自主提问到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可见思维的火花散落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可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正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动力,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探索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故事中问答,巧设教学任务,提升思维品质
        在故事教学的同时,教师不能只片面的关注学生对新字、词 、句的学习,更要关注文本字里行间、语言背后的深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文本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培养学生捕捉内容细节、推理故事情节的能力,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对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归纳等综合能力培养,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1.关注人物心情变化,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①How’s the rat?
②How’s the snake?
        问题1:老鼠从一开始天气晴朗、漫步花海、心情无比欢畅,接着被蛇抓住时害怕彷徨,到最后急中生智、智斗猛蛇、逃离危险时又既而高兴无比。(见图2)
(图2):
        问题2:蛇从一开始的饥肠辘辘、觅食无果,接着巧遇老鼠、乐在其中,到最后被老鼠反智斗而中计后的怒不可遏。(见图3)
(图3):
        学生在学习故事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通过寻找、分析、比对、归纳,充分体会到了故事人物在故事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心理变化,内化故事学习,促进情感思维发展。
2.抓住事情发展矛盾,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①Can the rat swim?
        ②Why does the rat say: “No. Don’t throw me into the lake, please!”
        故事中的矛盾就在于:Can the rat swim or not? 但教师在教学中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要紧扣这个关键点,而是通过布置听力小任务,先使学生初步感知、理解老鼠说的话:No. Don’t throw me into the lake, please! 当学生们通过听力捕捉信息,认为老鼠不会游泳的时候,教师也并未直接质疑学生的答案,而是静待学生继续故事学习,直至自主发现老鼠会游泳。教师抓住时机提问: Can the rat swim? 学生自然非常明了:No, she can’t. 此时教师再跟进问题链聚焦故事发展的矛盾点:The rat can’t swim. Then why does the rat say: “No. Don’t throw me into the lake, please!”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对故事发展矛盾点的理解与认识,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思考后表达的观点都比较客观符合逻辑,如:S1:Because she wants to run. S2: She’s lying. Then she can run away.
3.捕捉人物性格特点,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总结是课堂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在学生领悟到老鼠本会游泳这一悬念之后,教师顺势提出 “ How do you think of the rat?”以及“How do you think of the snake?”这两个问题,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根据故事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作出自己的评价:S1:I think the rat is very smart/ very clever. She says she can’t swim, and 表演得很好(She’s good at acting.) S2:I think the snake is very silly/ very foolish. He 竟然相信(believes that) the rat can’t swim.
         三、故事后拓展,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①有效利用板书,引领思维生长
        课堂教学的魅力离不开具体生动的语言,离不开精湛的专业知识,也离不开清晰、优美的板书。板书既是课堂教学留下的足迹,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浓缩,本节课中教师利用鱼骨图来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发展的过程以及角色的心理变化:小老鼠从一开始采花时的happy,到被蛇抓住后的afraid,再到最后脱离险境时的happy,蛇从一开始的hungry,看到老鼠时的happy,到最后被老鼠智斗而败的angry,两条明线暗线相互交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帮助学生更清楚更直观地理解到故事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最后环节的语言输出提供了丰富的支架(见图4)。最后,通过板书的整体呈现教师尝试引领学生化身故事人物进入故事情境、感受故事发展,分别从snake与rat两个角色出发复述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I’m the hungry snake. I am hungry in the morning, then I see a little rat... 或I’m the little rat. In the morning I am picking flowers near the lake. I’m very happy. Then…如此过程,主题突出、条理清晰的引领着学生思维方向,促进学生思维的生长,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以促成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
 
  (图4)
         ②挖掘教材留白,培养发散性思维
         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在故事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语言,还要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培养跨文化意识,开拓视野,提升人文精神。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以故事本身渗透的教育价值,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给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本节课教师通过教材留白的挖掘,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和生活之间的联系点,促成学生的深度思考,即“当我们像故事中的小老鼠一样身处险境时,又该如何想尽办法、化险为夷呢?”教师通过提问:What can you do when you are in danger?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认知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自身对故事的学习、体验与理解给予Calm down;Don’t worry;Think;Talk...等既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答案,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也让个体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见图5)
 
        (图5)
        ③读后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
        罗伯特·费尔德曼说过,“教室被看作儿童应该有机会做实验和尝试新活动的场所”。恰当、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语言输出的平台,对学生巩固所学,提升语言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备课要留有空间,对于课堂需要有不同的预设。基于学生扎实的学习功底与较高的学习素质,教师在课堂读后预设了一个开放性任务:
        T: Do you have any more questions about the story after learning?(见图6)
         教师巧妙引导学生从故事学习本身迁移至对故事的质疑,对故事人物的质疑,乃至对教材的质疑。文本中老鼠最后急中生智使蛇相信它不会游泳才得已顺利逃脱,但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开始思考:蛇不是也会游泳吗?直接跳下去应该比老鼠还游得快......学生小组合作提出以下问题:
        S1: Why didn’t the snake eat the rat?
        S2: Snake can swim, too. Why doesn’t he jump into the water and catch the rat?
        S3: Maybe the snake will find the rat again and eat her.
        S4: The snake is very angry. He will 报仇(revenge).
    留下空间,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梳理、形成并展示自己的观点,通过追问、质疑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逆向思维的结构,培养思维逻辑的清晰性与准确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
 
          图6
        在开展故事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正确合理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在完整的情境中走进故事,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用多样手段帮助学生享故事,品故事,悟故事,使学生完全融入故事情节中,在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文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 小学英语》,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
        3. 田雪莲 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7(3)
        4.曹伟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小学教学设计 英语》2009年总第276期
        5.李静纯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