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思
浙江省杭州市行知第二小学 330009
【摘要】在数据被日益重视的数字化背景下,传统教学中预设的教与学活动无法较好地满足智慧教育境域下精准教学的需求。因此本文结合已有的“三段十步”教学流程模式,以统编本二年级上册课文《纸船和风筝》的识字教学为例,讨论大数据支持下的精准教学在小学低段识字课堂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借助信息化设备预测学情,依托数据确立教学重点,落实教学后测查漏补缺,对精准教学与小学语文低段识字课堂融合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精准教学在其他学科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字】精准教学;低段识字;学习数据;
信息时代,大数据的产生促进了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精准利用技术辅助教育教学成为智慧教育的焦点,如何将信息技术精准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构新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模式,这是当前语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方向。
一、精准教学理念:以数据为基础精准帮学
精准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教育”的,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预学习数据的精准挖掘、预学习情况的精准定位和基于预学习数据的精准教学决策”的教学模式,且这一教学模式具有 “挖掘→定位→决策”的逻辑递进关系。教师借助信息化设备,以数据为基础评估、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点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更为灵活的教学活动,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化教学。
二、精准教学实践:在低段识字课堂中的应用
传统课堂的教与学是“5+4”的教学流程结构(即教师的备课、讲课、提问、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和学生的预习、听课、回答问题、完成作业),本文借鉴刘邦奇(2016) 提出的智慧课堂实用教学流程结构——“三段十步”的教学流程模式,继续探索精准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见图1),即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中做到“数据挖掘→精准备课→教学决策→精准评价与个性化辅导”的迭代应用过程。本文以统编本二年级上册课文《纸船和风筝》的识字教学为例,来探讨精准教学在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png)
图1:智慧课堂实用教学流程结构
(一)课前:借助信息化设备精准预测学情
传统课前预测“学情”指教师根据已掌握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心理规律等宏观的、共性的、静态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一个预先推测。但是儿童是正在不断发展的个体,孩子们识字前背景又不同,班级学情的预设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难题。识字精准教学的关键在于老师对学生全方位了解上。我们要借助网络信息和大数据,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科学化、精准化的教学。
课前,笔者借助“向上网”软件出题,测试孩子们对本课生字的原始掌握情况。数据显示(见表1),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区分“漂”与“飘”字有一定的困难。错误率最高的生字是“漂”,它与一年级下册时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生字“飘”读音相同,字形相似,学生很难将两个字区分开来。近一半学生无法正确运用“漂”字,而“飘”字的错误率也高达37.0%。 “幸”、“扎”的错误率的皆超过百分之十五。“幸”与之前学过的“辛”字在音义上也较为相似,学生容易混淆。借助“向上网”进行学前测试,可精准高效地收集学生的识字数据,也让笔者更加准确地了解了班级学情。
表1 学前生字错误率
.png)
(二)课中:依托学前数据落实教学重点
对于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来说,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且理解能力较弱,所以非常容易对同音不同义的字产生混淆,因而同音字的辨析成为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难点。如果只是引领学生去理解字面的解释会让他们觉得抽象,模糊。根据前测数据,笔者将区分“漂”与“飘”确立为本课识字教学的重点,并开展四步教学法,运用丰富多样的识字方式,层层推进、落实教学重点:
1.情感朗读,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漂”和“飘”这两个动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环境中感受,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情境创设,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获得体验。我从导入部分就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动物王国的情境,将孩子们带入有趣的童话世界,该环节承接情境,生字宝宝“漂”和“飘”来到松鼠家门口提问:小松鼠,你能区分我们俩吗?你知道我们分别用在什么地方吗?这可把小松鼠难住了,你能帮帮他吗?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识字学词。
3.动手移字,请学生将“漂”和“飘”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学生这一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了对于形近字区分,并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进行运用。
4.填字游戏,依托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复现落实“漂”和“飘”的运用。
以下是具体教学片断:
师:小熊扎的风筝是怎么到达松鼠家的呢?谁来读一读。
生: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你为什么也把飘啊飘读得那么慢?
生:因为小熊家在山脚,松鼠家在山顶,他们相距很远。
师:慢慢悠悠,距离很远,带着这种感觉谁来读,其他小朋友给他配合着做一做动作。
生: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还有两个生字宝宝也来到了松鼠家门口,他对松鼠说:小松鼠,你能区分我们俩吗?你知道我们分别用在什么地方吗?这可把小松鼠难住了,你能帮帮他吗?
生: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用在有水的地方。风字旁的“飘”和风有关,用在空中。
师:那就请你上来把这两个生字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移。
此时希沃课件上呈现题目:
飘 漂
1.风筝乘着风( )到了松鼠家门口。
2.纸船顺着水( )到小熊的家门口。
师:那这四道题请全班小朋友帮助小松鼠完成吧。(教师走动观测学生的完成情况)
1.树叶在水上 ( )。2.小竹排在水上 ( )。
3.气球在风中 ( )。4.白云在空中 ( )。
(三)课后:落实教学后测个性化辅导
课后阶段,主要任务是教师依据课前和课中的测试情况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作业以诊断学习效果。网络教学平台的作业数据实时反馈到学生端和教师端,便于教师和学生及时查漏补缺、总结反思,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笔者借助“向上网”软件出题测试孩子们对本课生字的学后掌握情况(见图2)。数据显示,学生学习过后,各个生字的错误率均下降了。其中“漂”和“飘”的错误率下降幅度最大,说明了课堂教学是有增量的,绝大部分学生在这堂课中学有所得。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落实。通过对第一课时的学后分析,将学生错误率仍较高的生字作为第二课时的识字教学难点。
.png)
教师经过二次识字教学干预后,通过对每位学生学习前测和后测的追踪分析,对于个别仍难以达成识字教学目标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反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不再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教学。而对于能精准掌握识字教学内容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后给予适当的拓展性增量。学生个性化教学,在依托对数据进行充分挖掘、评估后得以实施。
三、精准教学探索:在低段识字教学中的思考
(一)精准教学的技术普及
精准教学在操作上以测量、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为基础,以分析频率数据为基本技术。而在信息技术普及以前,精准教学的测量、记录只能采取以笔和纸为工具的手工形式进行,故数据记录采集、分析以及图形化、可视化的工作效率不高。而低段识字量较大,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测量、记录、分析与比较学生识字结果数据,故对个别学生实施的干预措施也可能存在滞后情况。因此技术条件难以很快跟上,师资力量跟不上是精准教学难以全面普及的一大原因。
(二)精准教学对行为过程的测量
精准教学的“精准”在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可观察和可测量,因此在有外显行为改变的学科教学中是高效的,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是否可以测量呢?在精准教学对于低段识字课堂的应用中,学生识字结果可以精确测量,但对于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对生字的记忆、联系、想象均难以测量,这使得精准教学在能力与创造性培养上显得不足。
四、结语
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让识字教学更加高效精准,且有效遏制了错误的第一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即时生成的真实反馈学生情况的数据更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撑。我力求通过科学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识字策略,找到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提升学生识字的兴趣和能力,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精准。
精准教学仍有它的局限性,本文仅以精准教学在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中的应用作为案例来阐述,期望为精准教学在其他学科的实施提供参考,但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来说,精准教学的效果是否一样高效?这仍需要教育研究者不断探索。教学时教师必须综合考虑教的是什么学科、教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及用什么方法,还有教学的环境、设备等各方面问题。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与推广,都应明确其适用性,精准教学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彭红超,祝智庭.以测辅学:智慧教育境域中精准教学的核心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94-103.
[2]祝智庭,彭红超.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8-25.
[3]梁美凤.“精准教学”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 (6) :4-7.
[4]聂胜欣,蔡裕方.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应用初探[J]. 2017?(24) :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