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期   作者:彭辉
[导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彭辉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城关中学    564400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所教内容选择运用恰当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学起来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这样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和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学习主动性
        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能够适应教改的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改进的还有很多,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一定能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创新所面临的困境解析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受分数、升学率为主导的应试教育思维和体制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在学校教育中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群体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思想,导致创新教育在这门学科中开展的并不充分,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仍占主流地位,学生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对道德与法治课普遍缺乏兴趣,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目的自然难以实现。
        虽然大多学校都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技术环节进行了大量创新,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成果积极引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带动下的“光影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枯燥、单一和低效的问题。但在很多地方新技术的运用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形式大于内容。
        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一)坚持实践教学原则
        要想发挥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及针对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即在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中,要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也就是说,实践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实践活动围绕学生展开,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开放性原则就是不能绝对性地隔绝学生与外界的交流。
        如今社会瞬息万变,教师要利用实践教学,让学生拓展视野,避免与社会和时代脱节。发展性原则要求实践教学当中的教师必须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积极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实践教学不失为发展学生的一个极佳途径。所谓针对性原则,就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也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变现出来。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热情讨论,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我们的课堂才是有生机的,才能由“教”的过程转向“学”的过程。而兴趣的激发可以说处处有生机。在教学中,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效果。一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能将学生带入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小品表演导入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的思路活跃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科技的发展,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这一手段使学生可以把色彩、动画、立体声等有机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还要讲究手段多样化,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本与社会结合等,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对教学充满新鲜感,这样既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习惯,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应用多媒体方式教学
        新课标下道德与法治课更强调时政性,引导中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大事,并通过对这些重大时事的分析,让学生既学习时政,又能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又为课堂增添活力。因此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也要重视多媒体的时代性,应注意它的时代性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材料的选择要是学生有所闻的、典型的、时效的、最近的、最新的材料。内容丰富而详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四)活跃课堂气氛
        道德与法治课本上的理论和观点多半都深奥抽象、高度概括。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将这些理论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再成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所反感的一种说教,努力做到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式传授理论知识,使看似高高在上、严肃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成为学生认为能够指导实践的有用的课程。例如: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设计几个与学生紧密相关的问题,或引用学生生活中会常常见到的案例,在讲解知识点时还可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关心的话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扩充课堂知识量,还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才能展现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杨帆.新媒体时代中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路径创新[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5):40-42,66.
[2]金文平,张淑华.初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合作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5(11):62.
[3]李霞欣.中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活动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4.



        作者:彭辉
        学校:贵州省余庆县城关中学
        邮编:5644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