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军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北二十家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122421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本文分析并解决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问题
引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一些地区仍旧存在着残存的问题,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地区,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一、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没有摆正
“分数至上”“高分万岁”的思想普遍充斥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为了获得高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遵循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目标没有明确,劳动教育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为了完成上级教育部门的硬性任务和指标,而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过于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指标任务。例如: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案中很多比较好的教育方法都仅仅存在于纸面上而已,并没有将想法付诸实践,更多的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做做档案而已。有的学校课表里有劳动课程,但却改上别的课程。甚至有的学校劳动教育只是为了应对检查临时加上的课程,劳动的场面也只是做了做表面功夫。过度追求分数和功利的风气将农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弄得乌烟瘴气,彻底违背了设立劳动教育课程的初心。
(二)课程内容形式过于同质单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应该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应该包括外在的部分和内在的部分,外在的部分需要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授一些劳动技能,内在的部分需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的价值观。经调查发现,目前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仅包括简单的劳动,比如:捡拾垃圾,拔草,打扫教室等极其简单的内容,课程内容仅仅局限在劳动二字表面,课程内容的设置过于单薄。部分学校存在课程内容选择的随意性,一些课程内容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临时安排的,并没有实际的计划,没有系统的学习。有些劳动教育课程仅仅成为学生简单的娱乐,在课堂上教师并没有教授一些劳动技能,课后也没有组织后续的学习和感悟,劳动教育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三)教学组织形式不合理
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只是以课堂为主阵地,讲授和实践都仅局限于课堂内,实际上不同的劳动课程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上课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目前的情况是,更多的教师认为课堂内的教授更加容易,实践的实现性更强,课外的实践需要考虑多重因素,需要考虑实践的可行性,考虑实践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也要考虑学生的安全性等一系列的问题。课堂教学付出的成本最低,需要考虑的事情最少,省时省力,因此大多数教师的教学都以课堂教育为主。农村中小学地区劳动基地建设几乎为零,这充分表现了学校对校外劳动基地建设的忽略,没有主动的为学生提供可进行劳动实践的场所。某些学校可能带学生到学校周边的田地种植一些作物,开垦田地,对一些农作物进行观察等,这种教育方式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但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问题。
经过研究发现,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能只会在实践前简单强调几句,之后就任由学生自己自由组队,自由实践,在实践教育中只注重实践的结果,不注重实践的过程。
二、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课程目标
可以利用“新高考”这个良好契机,“倒逼”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落实,强调劳动教育的过程性,去除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功利性等不良因素,为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自我生存发展和进行社会竞争所必要的劳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的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的多样化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过于单调、缺乏科学性,劳动教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所以应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使课程实现多样化。教师可以在劳动教育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展和补充,根据地区和学生自身实际进行教学,做到有效教学。因为资源的有限性,很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受到限制,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应该给予充分的资源支持和政策支持,为提供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获得系统的劳动教育排忧解难。
(三)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四)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五)设置劳动教育课程
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学段特点,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还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践园,校外学农基地、私人蔬菜水果大棚、农村花草合作社、家务劳动、家庭农活、研学旅行等形式途径完成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得到了愈来愈高的重视,这也对当今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劳动技能的教授与学习,也要注重对劳动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姚令君.浅论新时代县域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的策略措施[J].才智,2020(23):70-72.
[2]夏惠贤,杨伊.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百年探索、核心议题与基本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0(24):13-20.
[3]顾天悦.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任务和教师角色定位[J].教育观察,2020(4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