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青松
溧阳市上兴中心小学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文本、老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思维、表达、情感、价值观得到发展,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什么是有效的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升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二、构建有效的对话教学平台。
1、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中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没有平等和尊重就没有了对话的基础。这里面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教师权威性太重。有的老师把自己塑造成救世主和师道尊严的捍卫者,不愿将自己在课堂中绝对的高高在上的话语权放下来,那么学生就不敢,也不愿与你真诚的交流。例如,我们在听课时发现有些老师的课堂比较压抑,学生都不敢发言,就是有些发言者也是声音低细。课后询问才知道,上课老师一直比较严厉,说一不二,学生都从心里惧怕他。担心上课发言错了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这样的师生关系当然就不会形成良性的课堂对话。第二种,课堂上学生无视老师的存在。尤其是一些年轻老师的课堂,学生课堂上随意讲话,打闹的现象随处可见,老师正常的教学过程,经常性被迫停止。以上两种极左极右的课堂现象,都不利于开展对话教学,都不利于师生的健康成长。
2、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教学活动是对话的关键。
课堂是师生、生生、生本交流的主阵地,教师对教材进行巧妙设计,课堂对话教学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1)于文本矛盾处实施师生对话。
我在教学《桥》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矛盾冲突点,给人印象特别深刻。老汉沉着镇定的指挥着村民逃生时,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我顺势抓住了这个“你”,进行了学生认知冲突上设计。生死关头,老汉揪出自己的儿子,让他排在队伍后面,这意味着什么?学生马上说:洪水将至,很可能丢掉性命。我又追问:老汉明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此时学生进行了多轮与老师的对话,感受了一位爱儿子更爱村民的村支书。随后我又进行了第三次交谈: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如果你就是那位村支书,你看见了躲在人群中的儿子,揪出来意味着死亡,不揪出意味着生存,那你会怎么做?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自己会睁一眼闭一眼,反正别人也不会注意,这样儿子的命就保住了,天底下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子。再说,我自己垫后,先人后己,别人也不会指责我。此言一出,教室里立刻像炸了锅,学生们议论纷纷。见此情形,我又组织了一轮人生价值取向的讨论……
(2)于文本空白处实施生本对话。
语文教材中又许多留白处,如标点留白、图片留白、情节留白等等。留白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在某些时候,教师要利用此进行学生与文本深层而有效的对话。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时,我在故事结尾处做了这样的设计:海力布为了救乡亲们,自己变成了一块巨石,乡亲们非常希望海力布活下来!如果你就是海力布的乡亲,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救回海力布?看谁续编的故事合理而感人,学生们非常投入的与文本进行对话,顺着这个思路开始了再创造……打开学生的续编故事,真是收获满满。有的说乡亲们组队寻找小白蛇,请龙王施恩,海力布复活了;有的说是海力布用生命换回了大家的性命,乡亲们每年将自己的眼泪洒在了巨石上,三年过后感天动地,海力布复活了;有的说乡亲们选出了年轻的小伙去山上打败了千年老妖,获得了宝石,点化巨石,海力布复活了……每一个续编故事,都是学生与文本的心灵沟通,文本情节获得了延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获得了提升。
又如,部编版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第九小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得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五个省略号四个问号三个感叹号把桑娜矛盾、不安、担心、害怕心理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尽情的与文本亲密接触,反复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感受。其次,用自己的语言来填出省略号的内容,让其变成有声而精彩的语言。这样,不但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还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3)于文本辩论处实施生生对话。
课堂对话教学中,生生之间的朗读评价、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等,常常把课堂对话教学推向深入,变得趣味横生。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一小儿说早上近中午远,一小儿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辩斗。怎样才算辩斗?学生说是争辩、辩论、谁也不让谁,针锋相对。那他们是怎样辩斗的呢?于是,我便让学生同桌自由练读两小儿的辩斗的语言。而后请一组同学上台来展示两小儿的“辩斗”。结果学生仅仅做到了“辩”,而没有展示“斗”。经过大家讨论,一致认为辩斗时应该语速越来越快,语气越来越急,还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表现出谁都不让谁,谁都说服不了谁,谁都想战胜谁的气势。一组又一组的表演,学生越来越投入,越“斗”越精彩,迎来了大家阵阵掌声。学生的现场表演艺术性地重构了“辩斗”的情境,大家用语言、用动作、用表情作为载体,传递着各自的观点、感受着文本带来的意境。生生在互不相让、相互辩斗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更完成了彼此心灵的对话。
三、勿挂课堂对话之名,而行陈旧教学之实。
对话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胆量、价值观等都有很大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对话教学理解狭隘,思想层面“夸夸其谈”,而在本质上难以获得提升。其一是,独白式、灌输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缺少思考与想象。其二是,课堂中教师失去引导作用,学生的对文本的解读一味肯定,老师没有将学生宝贵的课堂对话资源进行再利用,其师生、生生、生本的交流过于简单化、单一化、机械化,对话停留于表层,这样的课堂对话教学迟滞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吃透吃准,离不开精心的设计,更离不开充满人文关怀、多点互动的对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