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新型的戏剧理论体系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期   作者:刘玲玲
[导读] 随着对我国古代、近代的戏剧理论遗产的研究方面,也同整个戏剧事业一样,出现了一个五光十色的生动局面。
        刘玲玲
        身份证号码:32092519861109**** 江苏盐城 224001
        随着对我国古代、近代的戏剧理论遗产的研究方面,也同整个戏剧事业一样,出现了一个五光十色的生动局面。对过去历来被看成是洪水猛兽而竭力排斥的西方现代戏剧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在西方已成为旧货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有些还是新鲜的,有价值的。西方戏剧的介绍,使戏剧界深受震动,眼界大开。同时,对一些立志于戏剧改革的戏剧艺术工作者,多年来形成的戏剧理论体系进行了批判性的再认识,力图从“指令性、封闭性、凝固性的戏剧理论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戏剧创作和演出实践中,大胆地进行着新的探索和追求,强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戏剧观念,努力树立新的戏剧观,以便更好地反映我们伟大的变革的新时代,写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新作品,满足人们绚丽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做出了值得肯定的贡献。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戏剧舞台还是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有人叫做“戏剧危机”。戏剧理论界对戏剧现状所提出的问题,虽然做了种种回答,但是并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广大观众还是不肯自愿涌进剧场中来。这说明,我国的戏剧理论还是很不发达,很不完善的,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戏剧理论,束缚了剧作家的手足,剥夺了剧作家的创作自由,使他们的艺术才华不能得以施展,高精尖的戏剧作品难以出世。我们要想使社会主义的戏剧事业兴旺发达,应该对于旧戏剧观、旧戏剧理论来一番大幅度的改造和更新,努力建设起一个新型的戏剧理论体系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大量的切切实实的工作。多做实事,少说空话。
        我们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对于建国以来已经形成的一套戏剧理,做出全而的、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来。对于其中正确的东西要坚持,比如,党的领导与戏剧工作的关系。社会主义戏剧必须坚特党的领导,这是十分正确的理论。对于什么是戏剧,什么是戏剧艺术的本质特性等等诸多问,根本不懂或知之甚少,但却硬要来层层审查戏剧,以过多的行政命令,加以过多的干涉,扣帽子,打棍子。因此,我认为,如何改善和加强党对戏剧事业的领导,使党的领导能够适应发展变化着的新的形势,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剧作家的人格,相信剧作家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给他们以真正的创作自由,是我们建设新型的戏剧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写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的一个必要条件。再比如,戏剧与政治的关系,也是“指令性”的。“戏剧从属于政治”、“戏剧必须为政治服务”等等,虽然不再提了,但“文艺为四化服务”还是叫得很响的。而四化又是“最大的政治”,说来说去,不还是“文艺为政治服务”么?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剧作家理所当然地要努力反映我们伟大的时代,塑造勇于创新、积极改革、为四化献身的英雄形象,鞭挞消极的、腐朽的思想和社会现象,以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教育人民,自然,其中也包括那些间接有利于四化建设,有助于劳动者娱乐和休息的作品。对此,大家本来是没有歧议的,问题在于作家、艺术家如何去实现它。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一种精神劳动,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具有显著的作家个人的特色。作家必须极大地发挥其个人的创造力、洞察力和想象力,必须有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必须有独特的新颖的艺术表现技巧。剧作家必须用自己的头脑来思维,必须抒发他自己的感情、激情,必须表达他自己的思想,必须根据他自己的情况去选择题材、主题和艺术表现方法。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有感染力的、有美育价值的作品来。

用“指令性”的戏剧理论去约束剧作家,规定他们写什么,怎样写,只许这样,不准那样,必然要窒息剧作家的创作,难以产生好作品。因此,我们的戏剧理论应该废止“指令型”而提倡“启示型”。我们的党和国家,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气氛,要给戏剧创作和理论研究以充分的自由。要启发和诱导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整个创作活动、理论研究同党和国家所提供的这种自由环境融合在一起,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认识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认识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戏剧创作实践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不应该是“指令性”的,而应当是启示性的。
        我们的戏剧理论的“指令型”弱点,必然导致它的第二个弱点,即“封闭型而非开放型”。长期以来,我们的戏剧理论,不仅独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也过于狭隘。对于西方现代派的各种戏剧理论持严酷的排斥态度。我们一些人常常还没有弄明白人家是怎么回事,就要发表评论,加以批判,视为洪水猛兽,拒绝引进,拒绝吸收,拒绝研究,拒绝借鉴,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夭地里,使艺术创造的能量放射不出来,使“双百”方针实际上成为一句空话,造成了戏剧舞台的清冷局面。最近几年,虽然对西方戏剧的介绍多了起来,但还没有真正地、全面地、深刻地理解,往往限于皮毛,浅尝辄止。一些同志企图学习、借鉴西方现代派戏剧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进行了某些新的探索和追求,刚刚打开一点新局面,而在戏剧理论界却往往得不到公正的评价,指责、挑剔者颇多,赞赏、扶持者少。对于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广泛吸收和借鉴各种戏剧流派的长处,丰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创造自己的独特的新型的戏剧艺术,还缺乏认真的研究,一种科学的、充分说理的、高水平的戏剧理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但是我们的戏剧观念却是凝固不化的,就总的戏剧创作的情况来看,一般还是走的老路子,用的老框子,绝大多数还是走着一条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老路。各级领导部门,实际上也最喜欢这样搞出来的那些“图解剧”、“宣传剧”。他们的“审剧意识”是凝固化的。我们的大量戏剧评论文章,也多是从政治概念出发,谈论某一个剧目的题材如何如何,主题思想怎样怎样,真正从艺术上做科学地、有说服力地分析评价的文章少见。这也是评论文章很少有人看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样的评论文章中,人们既得不到有益的启示,也得不到鉴赏的愉悦。
        这说明:我们的“政治标淮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学艺术的批评标准,也被凝固化了,不仪二者的高度统一被取消了,就是“艺术标准第二”也往往被取消了,剩下来的就只是“政治标谁第一”了。我觉得,对于文学艺术的批评标准这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有重新认识的必要。其他诸如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民族化与吸收、借鉴的关系等等问题,也都需要深人探讨和研究,不能固守成规,不能凝固化。
        我们的戏剧事业要发展,要繁荣,必须破除戏剧理论的凝固化,改变旧的“审剧意识”和“创作意识”,与“图解剧”、“宣传剧”告别,与“配合政治、为政治服务”等等旧观念绝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学、戏剧学,形成新的科学的新型的戏剧理论体系。
        开放的时代,要求开放的剧作。开放的剧作,要求开放的戏剧理论,要求对旧的戏剧理论体系进行改造和更新,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要求高度重视、深入表现人生,探索人的内心秘密,把全新的笔触伸向生活的更深层,真正掌握艺术规律,把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让我们为努力建设新型的戏剧理论体系而奋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