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期   作者:锡娟娟
[导读] 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便利,同时也让人们极易接触到暴力渲染与负面新闻,处于心理发育期的大学生受此影响更为明显。
        锡娟娟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便利,同时也让人们极易接触到暴力渲染与负面新闻,处于心理发育期的大学生受此影响更为明显。这种背景下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符合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同时对于丰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生命价值观
        
        近年来,媒体报道多例大学生自杀与他杀案例,其中不少大学生结束生命与网络脱不了干系。当前大学生对于网络依赖性越来越大,网络内容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着大学生对生命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将对大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触发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珍惜。探究互联网时代下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培育具有重要价值。
        一、互联网时代下培育生命价值观的意义
         (一)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网络的普及使得现在大学生不断接受各种各样的观念,在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感到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促使他们怀疑活着的目的。当脆弱的心理遇到挫折和苦难时,他们更倾向于走向极端。在消极态度的影响下,它们会产生结束人生的想法。因此,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对他们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引导他们积极的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大学迅速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思想与心理也愈发复杂。在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之下,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新的环境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培育,将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思政课上,既提高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又能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又使得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有时代特色。
        (三)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
        “直播自杀”、“虐待动物”等字眼时不时的会出来刺激一下人们敏感的神经,而这些字眼背后隐藏的则是高校学生对于生命的漠视,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思想上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不可逆,培养他们严谨的生命态度,达到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目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形成健康的人格,成为合格的建设者。
        二、高校培育生命价值观的路径建议
(一)将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内容
        大学时期,课堂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主要阵地,以课堂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供理论基础,让学生知道关于生命的奥秘与真相。

将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政课、通识课和专业课、社会实践课中,从不同的方面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认知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生活,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二)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给人的价值观念带来很大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非常广泛,面对互联网的弊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相反要发挥互联网优势。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相关平台,例如,建立公众号,每天发布热爱生命的暖心文章,将社会上一些积极正能量的案例进行解说,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另外,学校要加强网络建设,在官网上或者学工处的网络上上设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专栏,发布相关内容和活动,普及、宣传生命价值观知识。学校设立线上和线下心理咨询室,让学生有个抒发内心困惑和疑问的出口,让心理老师及时辅导解答。
(三)搭建生命行为危机干预体系
        以学校为依托建立完整的危机干预体系,该体系将教师、学生工作者、家庭、同学联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协同危机干预网。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心理状况,理性面对生活学习中一些问题,能够将一些问题扼杀在摇篮中。高校危机干预体系的有效运作,还有助于学校及时发现和识别各种潜在的危机,并能够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进行主动干预,各方合力共同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利用校园文化营造热爱生命的环境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立足学生大学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有爱的校园环境。立足学生的管理模式容易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心理认同与价值认同,形成一个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轻松氛围,实现“珍爱生命”价值的传输。打造以“生命价值”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提升生命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开展同学之间的互助教育,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做好顶层设计,调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推进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在大学校园里的繁荣发展。不仅要做到将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渗透到课堂中,还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命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命氛围。
        参考文献:
        1.邵晓红,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7):128-129.
        2.王利华,略论”90 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23
        3.苗雪,卫永红,浅析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0):80-83
        4.吴增强,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5 年第 9 期
         
        锡娟娟,(1988.04--至今),女,江南大学2015届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向,现任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思政部教师。
        
        本文是2020年潍坊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部分)《潍坊地区青少年生命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RKX060)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