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万里 2徐宏昌
1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哈尔滨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摘 要 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新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摸索,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与此同时,也产生一系列问题。本文探索了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并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最后阐述了完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引言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学习模式由单一的校园教育向校园教育和企业实习相结合转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于许多高职院校来说,在如何引导高职院校的学生走出校门,并全面结合起理论知识与企业实习的动手能力,突出高职学生实用性和市场就业的特点等方面还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仍然有许多问题存在。基于新形势下,要怎样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提高,就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
1、“订单式”人才培养
我国经济在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在不断提高产业水平,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而且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近年来,“订单式”人才培养这种基本的校企合作模式被许多高职院校青睐和使用。校企双方在积极做好市场调研的前提下,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订单”,从而促使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就此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则是由校企双方共同来制定的,高职院校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灵活调整,部分专业课程可安排企业选派的技术专家来讲授。学生的学习地点为学校、企业,到企业定期参加实训,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企业培训前移,这样就有利于员工上岗适用期缩短,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对学生高质量的就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2、共建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与企业签定协议、到企业投资、在企业挂牌等,通过对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对实习就业一体化积极进行探索。企业应该接收学生到相应岗位参加实习,并保证所安排的实习岗位是与学生专业对口的。学生可进厂直接顶岗实习,还能将专业课与实际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促进专业课教学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3、员工继续教育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学校,企业则处于辅助地位。培训要求和标准由企业提出,培训计划和课程模块是由高职院校来制定,同时大部分的培养任务也是由高职院校来承担,企业结合着学校提出的要求,协助完成部分或提供相应的条件的培养任务。
4、“校中厂”、“厂中校”
校企深入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校企合作办厂,一是场地和管理由学校来提供,企业来提供技术、设备及师资等,在利用校企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去建立“校中厂”,促进合作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二是在企业车间内建课堂,将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出来,与企业紧密合作,一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由此就建立起来,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最终可以互利共赢。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高职院校缺少开阔的校企合作办学思路,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不够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把校企合作办学仅仅当作是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二是将过去安排生产实习的方式套用进来,仍在原有行业、企业圈子内为学生安排就业;三是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倾向于安排学生到少数几个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但是又很少有实习单位能一次性接纳十几个学生,所以就加大了校企合作办学的难度。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还需要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这就对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企业没有热情的看待校企合作
在高职院校合作教育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企业通常是对成本及收益情况优先考虑,而没有正确的对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并且对于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尚未尝到,因此,就将培训学生认定为是额外的负担,没有抽出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和学校一起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
3、“工”与“学”的关系未得到妥善的处理
对高职院校来说,在对学生培训实习、顶岗实习的安排过程中,针对企业是否避开了生产的淡旺季这一问题并没有进行充分考虑,所以就对“工”与“学”的开展造成一定影响;对学生进行实习分配时,高职院校有些部门往往为了自己方便、节省时间,在未掌握学生在专业技能能力方面差异的情况下,就集中的将他们安排到工作岗位上,导致学生在实习阶段没学到足够的实践生产经验,实习目的也没有达到;企业并不是学校,所以不了解学校在学生培养中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方法与规律,实习期间指导学生所应用的理论少、实践多,其结果就造成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无法衔接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培养的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
三、完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途径
1、目标明确,对症下药
一是外联工作开展力度需要不断的加大,走访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做好全面的宣传、联络以及沟通工作。二是对学校各部门对于校企合作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要全面征求,通过对问题的合理分析,不断总结经验,从这一过程中将存在的差距找出来,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思路和有效方法。三是加强对学校校企合作相关资源的收集与整合,建立起校企合作资源库,同时还需要搭建现代化管理平台,实施科学化的校企合作管理。
2、国家应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
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权利、义务等法律责任以及校企合作中政府相关部门本身所具有的职能作用都必须要明确。此外,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是校企合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由此来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使其得到良性的发展。
3、政府建立校企合作的投入机制
一是地方政府要重视校企合作的专项投入机制的建立,确保能正常的进行校企合作。二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政府准入机制的设立,使奖励或补助资金落实到实处,对政府投入的资金合理运用,从而更好的开展校企合作的导向和调节,使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管理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挖掘深度,拓展广度
一是每年组织各二级学院走访数十家企业,指派专业负责人到企业参加生产管理学习,学校每年还要派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培训,一般要求是1-2个月为宜,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相关部门,跟企业专家请教学习。二是采取“订单班”培养的方式。学校派大一学生去企业参观、见习,大二学生直接去企业实习,与此同时,每年还要为企业职工提供在岗培训的机会。
5、统筹协调,多方保障
一是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并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主要是负责统筹协调以及指导落实。二是加强对制度的完善,为校企合作制订科学的管理方法。为了吸引企业资源入校,还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双方共赢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就必须对学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确保学校、企业、政府都能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三方共同配合、共同努力,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邓红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机制[J].产业科技创新.2020(35).
[2]邹宏,伊宏伟,王福娟.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综述[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本文为2017年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研究-以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GG170174。
作者简介:
孙万里(1979-)男,硕士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校企合作。
徐宏昌(1979-)男,硕士,哈尔滨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与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