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四川省沐川县舟坝学校 四川 沐川 614504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近二十载,从未真正意义上去深究过语文学科有何特点?语文课到底教什么?如何去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在全国统一使用统编教材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直要不断地探索。
一、精准定向,让课堂更丰满
1、梳理内容,细化年段目标
语文课标上明确地规定了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材我们就能从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制定详细的、准确的教学目标。有了清晰的年段目标,再结合教参和单元导读,我们就能制定单元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2、基于教材,认真解读文本
一篇文章就是就是一个典范,编者要通过这篇文章,甚至这类文章教给孩子们什么呢?这需要我们去认真解读。
⑴关注文章。关注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关注这篇文章的内容,从字词、句段、篇章、修辞、语法等方面去思考:这篇文章到底藏着哪些语文要素呢?例如:课文里有没有特殊的句式,有哪些修辞手法,作者再谋篇布局上有哪些特色等。
⑵关注文学。语文课本是文学的化身,它本身就是美的存在。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文字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⑶关注文化。语文课本里承载着文化的传承,我们语文老师要去关注每一篇课文里藏着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成为文化的传承人。如《大象的耳朵》的人文主题是对自我的接纳,对别人的欣赏。再如文言文《自相矛盾》告诉学生矛与盾是相对的,但也是必要存在的,让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二、关注语用,使课堂更实效
语文课程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落实的途径就是表达方式。一线的语文老师就会发现并不是会阅读的,阅读量越多的孩子便会写作,学生缺乏的是习作技巧。语文课不仅要教课文内容,还要教表达方法,不仅要教表达方法,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表达方法。例如:黄莺老师在执教《心愿》时,不仅告诉了学生要根据教学目的去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在通过“爱因斯坦写给未来的信”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学会根据写作目的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关注语用,仅仅是教参书中的表达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去二度开发,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实效。
例如何捷老师在执教《刷子李》时引导学生去探究“你从哪里看出他高超的技艺”,通过老师的循循善导,学生在发现除了正面描写他的穿着、动作、效果等方法,还有同类对比和他人评价。后来何老师更是让学生去探究“为了让奇人更奇,《刷子李》的故事情节中虚构的‘一身黑衣’、‘曹小三’、‘小破洞’对表现人物技艺高超有什么作用?”这样的设计,因为老师的二度开发,让学生关注了更多的表达方法,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会更得法。
三、培养思辨,让课堂更精彩
教有过程,学有经历。在教学中,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标签式词汇,或者直接给学生呈现学习结果,而是应该给学生辨析的过程,培养善于思考,懂得批判的孩子。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现学生过程,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
如王文丽老师在执教《小英雄雨来》时,重点是通过小标题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小标题,而是这样做的:
“谁的小标题好?为什么?”
“小标题为什么是‘游泳本领高’,而不是‘雨来游泳本领高’?”
……
老师这样一次次地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完美地呈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又如钱峰老师在执教《牛郎与织女》时娓娓道来。首先让学生发现故事中有哪些情节不合理?然后让学生通过南朝、元、明、现代四个版本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与课本故事进行比较他们的异同,发现这个故事的演变过程。最后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让学生选择,让学生感受到叶圣陶学生是如何把这些不合理的情节变得合理的。环环相扣,课堂中学生随着老师一起去思考、判断、比较,让我们看到了学习的自动生成,学生在一次次的思辨中茁壮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基于统编教材,关注语用实践,构建高质量小学语文课堂,我们一直在路上。
2021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