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家庭干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期   作者:张倩
[导读] 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张倩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学阶段是个体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既面临着繁重的学业任务,又面临着身心快速发展带来的自我意识增强、青春期萌动、情感脆弱敏感等问题。为了预防和减少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学校及家庭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及时掌握心理状态并有效引导、干预。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干预;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家庭干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如果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成长中的困惑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就会影响正常的身心发育和人格培养。我国青少年焦虑检出率为7.00%-16.00%。从个人感受来看,学生对自身学习的担忧、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负向感受和对生活的正向期待都会对焦虑情绪的产生造成影响;从年级上看,中、高考迫在眉睫,使得处于备考状态的升学年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学业压力,毕业班学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非毕业班;从性格上看,自评为性格内向的学生焦虑水平要高于中间和外向性格的学生。这可能因为内向的学生往往比较孤独,不善于与他人分享内心情感,习惯于独自承受压力。此外,研究也显示,中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与他们的焦虑情绪和压力感受有关,这与以往研究中的结果一致。自评为富裕家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好,而自评为家庭经济中下的中学生显得更加焦虑。停工停产会导致个别父母或家庭丧失经济来源,这会加重中学生对生活和家庭的担忧。最后,学生的社会支持也会影响焦虑情绪,自评为父母婚姻关系和家庭亲子关系较好的中学生的焦虑情绪相比于婚姻和亲子关系不好的中学生更低。家庭内部的支持和支持渠道的多样化也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学校、邻里、亲朋好友的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支持等,都会有助于个人和家庭度过危机。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家庭干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许多中小学既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各中小学校也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促进学术交流与沟通。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体验式课程,不能片面强调教师的讲授,而应以学生的主观体验为主,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以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2.1以理解学生为切入点,聆听学生的心声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各种选拔考试也层出不穷,初中生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因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同,学习成绩差异较大。还有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不错,进入初中以后,由于时间紧、科目多,成绩不再那么突出。而在多数家长和学生心中,成绩是非常重要的。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变动期,有些事情不愿意向家长倾诉。而巨大的学习压力又让他们在现实中难以找到舒缓的方式。个别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开始越来越依赖手机和网络,把它们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沉溺于其中。针对这类学生,班主任应多换位思考,只有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面对网瘾较大的学生,很多家长都采取禁止和暴力的方式,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孩子会越来越迷恋。适当地挖掘出孩子这方面的优点,并加以引导和利用,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关爱,我们须温和而坚定地站在他们的面前,给予其理解、尊重、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能力,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2.2搭建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家校合作教育平台
        学校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具有授权性行政主体地位,按照一定的程序、场所和时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主管学生的教育教学,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充分体现学校的主力性地位,发挥学校的主管作用。学校的教育发展离不开学生家庭的大力支持,学校一系列政策规定的贯彻落实需要借助家长的力量。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我们既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辅助教学工作,也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来辅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校可通过家长群的方式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积极鼓励家长们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此外,学校工作人员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必须及时地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家、在校的反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
        2.3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
        新时期,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及质量,学校可以依托社会工作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以培养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团队。社会工作者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及心理疏导方案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方法及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可督促教师将心理教育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可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研究,既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还可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为后续社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方便制定符合学生当前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规划,根据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质量。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注意自身的心理问题。另外,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甄别。社会工作者可以深入学校举办的相关主题活动中,为学生讲解网络信息判别知识,促进学生的心理状态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治疗场所,条件许可的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完善性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和纠正自身的不良思想及错误的行为,提升自我调节能力,走出心理困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灵活应对多元化信息,形成正确价值观念。
        2.4其他方式
        (1)集体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结合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由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负责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每2个月开展1次,1个学期共开展2次(第1次在开学第1周开展,第2次在开学第2个月开展),要求实验组学生、班主任及学生家长参与。讲座主要涉及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心理状态,如何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性生理心理知识,青春期早恋的成因与处理,如何进行自我情绪调控,如何面对学业焦虑,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等。(2)个体疏导。对于根据老师平时观察到的以及学生自我反馈的可能存在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由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个体心理疏导,疏导干预次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通常为1个学期3-6次,每次30min,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和语言引导,了解遭遇的困惑、问题,评估心理状态,并制定个体心理干预方案。心理咨询师通过倾听、分析、支持、纠正行为、缓解压力等方式帮助学生纾解负性情绪,调节心理状态。
        3结束语
        对中学生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配合家庭干预,可有效改善中学生的焦虑、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卫生水平,同时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心身健康。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配合家庭干预对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长期效果还有待长期的心理干预予以巩固,学校也应当积极完善心理卫生干预体系,以适应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董卫东.试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19-20.
        [2]张艳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自我损耗理论模型下的启示[J].智力,2020(27):173-174.
        [3]夏友奎,彭文波,石长林.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08):58-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