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声腔化”演奏的重要性及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期   作者:邹翠翠
[导读] 唢呐是我国传统乐器之一,可以说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唢呐的身影无处不在,通过唢呐变现人类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唢呐也逐渐融入人类的风土习俗当中,作为一项传统艺术进行传播。
        邹翠翠
        深圳春之雨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唢呐是我国传统乐器之一,可以说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唢呐的身影无处不在,通过唢呐变现人类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唢呐也逐渐融入人类的风土习俗当中,作为一项传统艺术进行传播。可以说在我国民间唢呐的演奏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理念。但是目前我国唢呐的演奏形式太过于单一,很多演奏者过于注重严重技术忽略了艺术理念的培养,传统音乐需要玩出文化格调,这对于演奏家有着极高的要求,针对这方面需要在唢呐演奏中学会运用声腔化演奏理念来达到。
关键词:唢呐演奏;声腔化演奏;演奏形式

        引言:要是论中国中国乐器的表现力第一非唢呐莫属,唢呐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属于最具特色的乐器行列,在中国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上到宫廷军队下到戏曲民俗都有着唢呐的曲调,唢呐的演奏需要表演者具有更高的气质来进行把控,将唢呐和演奏者之间气质互相烘托才能凸显唢呐这种乐器的独到之处,唢呐不同于那些胡琴琵琶,更能将人们生活中的悲喜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唢呐表演中注意演奏技巧和演奏理念。
一、唢呐的概述
        唢呐在我国已经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了,最开始由中亚传入在我国不断的演化创新形成了属于我国特有的乐器,主要在我国北方以及黄河流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唢呐的整体音色相对雄浑且音量大传递效果好,在过去的民间节日秧歌会和各种地方戏曲的发展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演奏唢呐对演奏者来说有很高的挑战,需要将自身的表现力和唢呐的表现力相结合,这就需要很高的演奏技巧。
        唢呐的结构主要是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哨、杆、碗、侵子和气牌组成,在杆子上分布前七后一共八孔,但是实际只有六孔音,但是随着活芯装置的研发逐渐出现了半音阶,也就形成了十二音体系,让唢呐的演奏形式更为丰富。
二、乐器演奏声腔化的概述
        声腔一词起源于戏曲,是形容戏曲中的某些腔调,后来逐渐演化成声腔系统,而声腔化的意识就是将很多非人类发生进行人类发生方向靠近并形成一定的表现形式,就像是通过人的语言或者演唱表达一样。
        乐器演奏声腔化就是将乐器演奏出的各种强调和旋律进行人声化处理的艺术表达形式,让音乐的旋律和曲调更具有流动性,同时让整体演奏的表现力更为直观和具体,给予观看者倾听者更好的体验感。


三、唢呐声腔化演奏的重要性
        器乐演奏生强化是近些年逐渐兴起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而器乐演奏声腔化眼神旁支就有唢呐声腔化演奏这一环节,很多器乐演奏大师为了研究声腔化演奏都曾进行戏曲学习,为了更好的赋予乐器表现力需要进行音乐形象塑造,且在演奏中需要保证层次感和语韵感,模拟是最初级的声腔化形式,想要赋予音乐个性和角色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打磨进行润饰,而唢呐演奏声腔化也需要保证演奏中的曲调性格和角色感,同时需要在演奏中注重演奏技巧和语韵特征才能更好的为唢呐演奏进行命题,要做到演奏什么曲目就是什么角色代入而不是演奏什么都是你自己固有的演奏理念,同时在演奏过程中需要仔细分析并进行初步的模仿,随后借助不同的曲调的唢呐和不同的咔碗进行角色模拟,同时可以借助各种呐子、龙头号等道具进行辅助演奏并将各种唱腔进行适当的融合,例如花脸和青衣的强调进行模拟,口琴唢呐进行花旦的模仿、口琴花舌对河北梆子进行模仿等等都能有效的对唢呐声腔化演奏起到很好的效果,就像刘凤鸣先生曾被某位著名歌唱家称赞过说:“唢呐吹得比她唱的还好”。
        我国的著名唢呐演奏家创作家任同祥先生层自己编创了名曲《百鸟朝凤》、《婚礼曲》、《抬花轿》等诸多唢呐名曲,任同祥先生在演奏生涯中总结出在唢呐演奏中戏曲唱段的演奏是重要的形式,但是又与戏曲唱腔存在很大的区别,很多结构相似但是也有很多不符的地方,这就需要求同存异,在模拟过程中寻求变数,让艺术从模仿逐渐产生创新。同时想要高质量演奏唢呐绝不是单单学习一门唢呐就能解决的,需要对辅助唢呐的很多小的物件和道具进行学习并在演奏中灵活的 结合才能更好的完成演奏环节,同时在唢呐声腔化演奏学习中需要在学习模拟和创新过程中不断将各个地区的文化进行整合对各个剧种都进行分析并进行延伸逐渐完成“演奏语言化”,让演奏集百家之长个中滋味百转千回。
        纵观我国著名的唢呐演奏家们如任同祥、王彬林、胡海泉、石海彬、刘炳臣等等的演奏现场,无论是演奏表现力还是乐器的表现力都可以说是代入感十足且艺术表现极为丰满,想要学习演奏技巧让演奏具有神韵,腔调化学习是非常必要也极为重要的。
四、唢呐“声腔化”演奏的应用
        唢呐的声腔化演奏学习已经在上文中进行分析,但是声腔化在唢呐演奏种的应用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演奏者虽然进行系统的学习但是不能够灵活的运用,且很多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声腔化应用驾驭力较弱,针对这个问题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
        声腔化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演奏模式就是进行基础模拟,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拟“声”和拟“生”,拟声就是单存的对声音的音色音调进行模拟,对需要模拟的对象进行真实的声音描摹,就像在任同祥先生的《百鸟朝凤》中就需要对各种鸟类进行模仿,在这些模拟过程中需要对气颤、打音、垫音等很多方面进行技术学习,而在王高林先生的《喜酒歌》中则需要进行蒙古族的呼麦模拟,这就需要利用喉音技巧进行演奏。
        在拟生部分则相对更为复杂,需要用一定的音乐旋律和气氛模拟进行情景还原,需要在多个方面相辅相成才能做好对整个场景的把控,这需要丰富的表演经验和生活经验,对演奏技巧方面也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想要将声腔化演奏理念在唢呐演奏过程中完美的集合展现,需要演奏者对各种技巧和周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并不断在演奏者摸索创新形成潜移默化的下意识行为,才能更好的对唢呐这门乐器进行演奏。
总结:
        唢呐在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对演奏技法和演奏理念要求越来越严格,唢呐的声腔化演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演奏形式,对演奏家的演奏气质和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唢呐相对于其他乐器较为桀骜不驯,想要驾驭好唢呐就必须对唢呐声腔化理念进行细致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薛辰茜. 论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D].上海音乐学院,2020.
[2]石一冰.中央音乐学院“金磬吹打”对专业唢呐发展的启示[J].人民音乐,2016(10):74-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