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视角下的中越文化禁忌比较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期   作者:赵雪艳
[导读] 随着中越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机会越来越多,在越南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越文化的差异已经成为日常教学中不容小视的问题。
        赵雪艳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云南临沧677000
        摘要:随着中越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机会越来越多,在越南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越文化的差异已经成为日常教学中不容小视的问题。本文结合交际的实际需要,通过对中越文化在语言、节日、饮食方面的禁忌进行比较,旨在避免中越文化交流中的这三方面存在的障碍,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未来工作做好铺垫。
关键词:文化交流;中越文化;文化禁忌;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包括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众多内容,而每个文化体系都有自己的禁忌,文化禁忌随着文化和科学发展而变化,成为留存于种族和血脉中的文化标志。在中越两国交往两国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文化禁忌是国际交往中不可忽视的敏感话题。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对中越两国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有所了解,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一、语言文化方面的禁忌比较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自古越南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越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内容,但毕竟分属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也客观存在一些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礼仪和风俗习惯,掌握越南语言禁忌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石。
1.称谓禁忌比较
        在称谓禁忌上,中越文化中都有避名讳的情况。对于帝王、圣人、先祖等尊者一般回避名字以示尊敬。如:为了避孔子名讳,将曲阜的尼丘山改名为尼山,去掉“丘”。越南也有类似的情况,如:为避阮福映皇帝的名讳,越南很多地名和社团名称中将“福”字改为不同音同义的相近字。越南语中还有排行称谓的禁忌,由于注重乡老,大哥、大姐称谓改为二哥、二姐,因此实际上越南语中的二哥、二姐往往代表家中长子、长女。
        在地域称谓禁忌上,中越文化中都有很强的地域观念,对于其他地域往往采用带有轻视意味的蔑称。比如中国古代称呼南方人为“南蛮”,称呼少数民族“高丽棒子”、“回子”等。在越南也有类似情况,由于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同样产生了具有歧视意味的地域称谓,类似于中国的“南蛮”。对于其他国家也有特殊的负面称谓,如:中国人叫西方侵略者为“洋鬼子”,越南则称呼为“西高鼻梁”即大鼻子,称日本侵略者为“法西斯日”。
        对于地位卑微的职业,中越文化中也都有专门的称谓。对于不光彩、不正当的职业,由于顾及斯文,中越都习惯采用模糊的方式进行代称。比如色情从业人员称为“按摩”、“特殊服务”,越南对流浪卖彩票的人也有专门的称呼。在称谓方面,不能因为行业地位低下卑微,就在称呼上贬低,而应使用人性化的称谓进行含蓄表达。
        人称代词的使用中越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习惯使用你我他的称呼,而越南语中的人称代词表述方式和含义更加丰富。以第一人称为例,越南语中至少有五种以上的表述形式,“tao”用于自称,表达轻视的态度,而“ta”带有自己比对方等级高的意味,还有表示亲切的自称,或中性的自称方式。
2.词汇禁忌比较
        词汇禁忌主要体现在凶祸、猥亵言辞和负面评价词语上。比如中越文化中都对老病死有强烈的恐惧和抵触情绪,忌讳使用表现身体缺陷的词汇,不轻易谈“老”、“死”等词汇。在中国的语境下,“老”往往用于对智者和长者的尊称,而越南忌讳说“老”,不会将“老”和其他词汇联合使用,比如中国人说“老板”,而越南人则称呼“男(女)主人”。对于疾病,中越也都有一定的避讳,采用委婉的说法。比如“聋”称呼为“重听”,越南语中则是“听不见”。中国对死亡的说法十分委婉丰富,如“百年”、“寿终”等,而越南只有“到最后的安息地方”的表述,且没有类似汉语中“玉碎”、“自引”相近的表述,越南语中习惯有“吃土”、“去卖盐”这样的词语表达死亡。与死亡相关的词语也往往采用委婉的说法,比如汉语中“停尸房”称呼为“太平间”,而越南语中叫做“安息间”,是一样的意味。


        猥亵词汇涉及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中越文化中语言忌讳的重要内容。中越文化都受到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忌讳谈论生理方面的词汇,比如“大小便”在汉语中常用“去洗手间”来表述,而越南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女性的“月经”在中国常用“大姨妈”、“月事”的表述,越南语中使用“红灯”来代表“月经”。中越猥亵词汇的禁忌大体一致。
        负面评价词语往往是对他人不良品行的评价词语,比如中国人习惯用“狐狸精”、“哈巴狗”、“狗养的”、“马屁精”等负面评价词语来贬损他人,越南人也有类似说法,同样有“狐狸精”的说法,但并没有“马屁精”、“狗腿子”、“哈巴狗”等类似的说法。
3.话题禁忌比较
        在中越文化中,都对隐私、宗教等话题有所忌讳。中越文化中对于个人隐私的禁忌大体相似,不愿在他人面前谈论个人和家庭的隐秘事项,尤其近年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年龄、婚姻、职业、收入、政治倾向等方面话题也比较忌讳,不是可以随意谈论的话题。
        在宗教话题上,中越两国都以佛教为主要宗教,对神明怀有敬畏之心,忌讳用宗教和神明作为闲谈的话题。越南人崇拜鲸鱼、老虎,比如称呼鲸鱼为“爷鱼”,会将搁浅死亡的鲸鱼厚葬。
二、节日文化习俗的禁忌比较
        中越文化中的节庆习俗在很大程度上相似,双方都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在春节时都大扫除、吃年夜饭、守岁、祭祖、拜年,都有压岁钱、放爆竹、贴春联等习俗,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越南人春节不吃饺子,不倒贴“福”字,会插桃花、梅花,吃方粽子和糯米糕,有春节“冲家”的风俗,十分重视第一位到家的客人。在端午节,越南不吃粽子,不饮雄黄酒,但吃糯米酒酿。中秋节更像是越南人的儿童节,越南人不赏花灯,但会舞麟、唱军鼓,还有中秋节过礼的习俗。
        在节日期间,中越都忌讳说不吉利的话,怕给新的一年带来不好的运势。越南对新年拜访特别讲究,认为新年到家里拜访的第一个人会影响一年的运气,忌讳和主人的生辰相克,欢迎生肖生辰与主人相生的人拜访。在春节当天,越南人第一次出门时怕遇见女人,认为会影响好运,也忌讳扫地倒垃圾。节日期间送礼,越南没有中国送钟的忌讳,送礼对谐音和寓意顾忌不多,更重视对方需要什么。
        中越文化中在婚丧方面的忌讳不多。比如有丧事忌讳红色,忌讳穿死者生前的衣服,一年内不能嫁两个女儿。
三、饮食文化禁忌比较
        在饮食文化方面,越南小孩忌吃锅巴,怕孩子变笨,忌吃鸡爪,怕手抖,考试前忌吃香蕉,因为越南语摔倒和考不上同音。此外,经商的人忌吃焦的饭,认为不吉利,怕遇到口舌是非。打牌赌博的人忌吃甘蔗和鸭头,前者是怕早散场,后者是怕输等等。
        在饮食礼仪上,中国人使用筷子有忌讳,不能使用长短不一的筷子,筷子不能垂直插到饭里。越南人吃饭前需要微微点头来请父母先吃饭后才能开动,年幼者需要向年长者示意才能端起碗。吃饭忌狼吞虎咽,认为吃饭不端碗低头吃不够礼貌。请客吃饭时,盛饭忌讳敲碰到锅底发出声音,认为饭锅发出声音会让客人知道饭快没了不好再吃,不符合待客之道。越南人喝酒忌讳酒杯倒扣等。
结语:
        中越两国文化一脉相承,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因地域限制等因素的差异而产生了文化禁忌上的种种不同。在文化交流中,应多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促进双方的睦邻友好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岳.中越传统婚俗文化异同及原因探析——基于文化结构三层次说视角[J].红河学院学报,2021,19(01):25-31.
[2]栾育惠.跨文化交流下的中越饮食文化比较——评《中外饮食文化》[J].中国酿造,2020,39(09):231.
[3]陈海丽.越语“米饭”的隐喻及文化内涵[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01):15-18.
[4]李加武,陈林.简析儒家思想对增进中越文化认同的现实意义[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01):93-96.

作者简介:赵雪艳(1988.08),女,白族,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省临沧市(677000),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