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勇 郑磊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四川 成都 610400
摘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与行业需求脱节的情形,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四川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为例,着重介绍了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科竞赛的培训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工程测量;学科竞赛
引言
伴随着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开设测绘工程和工程测量技术相关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至少有上万人,但是真正能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却不多,甚至出现了有些企业职位无人敢应聘、而同时又有大量毕业生待业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与行业的需求脱节,行业需要实践动手能力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俱佳的人才,学生需要有更多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提升专业节能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导致高校现行的人才培训体系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因此,只有通过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有效化解供需之间的矛盾,实现企业和学生双赢的局面,这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必须承担的义务。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一般都能取得专业课成绩突出、就业率稳步提升、考研录取质量较高的佳绩,这是因为学科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类学生正是行业发展所急需的,他们赢在了专业素养的“起跑线”上,这证明了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卓有成效的。
一、工程测量技能大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为深化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程,展示职业院校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熟练自如的专业技能,自2014年至今,四川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工程测量技能大赛已经成功连续举办6届,在未来还将继续举办,参加该项赛事能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带来一系列显著的积极作用,对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1.检验学生对测量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目的,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更多的思路和更好的建议。
2.检验参赛选手对测绘知识和测绘技能的掌握程度,展示对现场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在比赛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适应实践需求的应变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测绘技术的热情,引导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4.为院校间搭建交流教育教学成果与经验的平台;对于参赛各院校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而言,比赛实际上提供了互相学习的良机,指导教师可以和同行交换意见、取长补短,在学习中反思自身的教学模式,在交流中寻找项目合作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和高水平选手的竞争互动来寻找差距、相互促进。
5.让学生准确领悟测绘专业与土木工程学科的关系,促进学生对测绘类相关工作岗位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媒体宣传提升工程测量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增进学生对测绘专业的热爱之情。
6.获奖证书可以成为每一个为比赛辛勤付出学生的回报,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基于工程测量技能大赛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训措施
1.总结经验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结过去几年参赛的经验,主要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经过多番座谈和沟通,往届大赛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包括:(1).培训时间不足,这是由于无法尽早获取比赛信息造成的;(2).指导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这是因为获得高等级奖项的难度大,打击了教师的指导热情;(3).学生训练态度不够积极,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深刻意识到比赛对个人全方位的提升作用;(4).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不强,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领悟团队协作的重要价值;(5).学生参赛时心理素质偏低,导致平时训练的水平无法完全展示出来。由此可见,师生都要一起努力才能提高培训质量、获取比赛佳绩,特别是对学生而言,单纯地技能培训是不够的,必须从参赛的意义方面加强教育和引领,同时还要通过一定的淘汰机制遴选出更加符合要求的选手参赛。
2.组建团队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素质过硬、分工明确、而且能够高效协作的指导教师团队作为保障,这一点对于学科竞赛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竞赛的准备工作往往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就像短跑运动员短距离冲刺一样,需要在特定背景下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此,在充分考虑学生现状的情况下,课题组选择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指导教师,其中不仅包括多名具备往届大赛指导经验和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而且还根据学生心理素质不过硬、临场发挥容易不佳的特点,特意选择了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参与培训,专门负责在赛前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总之通过多项措施并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培训。同时,课题组对参赛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外,还要有通过参赛锻炼提升和展示风采的强烈意愿,这样才能寓赛于乐,让学生在备赛参赛的全过程收获自信和成就感,此外还可以尝试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即以高低年级学生混搭来组队参赛,让高年级学生更加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低年级学生更加愿意挑战自我、勇于攀登的竞争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3.订立目标
准确的目标定位事关课题的方向,目标定得过高不但难以实现,而且容易打击学生的信心,目标定得过低又起不到实施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为了让学科竞赛更好地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通过比赛要探索一套合理高效的学科竞赛训练方案,探索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把比赛的收获真正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此外还要形成一套工程测量学科竞赛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以提高学生参加同类比赛获奖的概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赛,更要正确认识自我,切实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训练和竞赛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
4.进度划分
本课题的进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资料收集、整理与选人,该阶段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收集相关学科竞赛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校级测量技能竞赛的成绩,初步为大赛选出适合的优秀人才,二是实践训练和心理辅导,该阶段的工作是结合比赛项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实战化指导,包括加强理论知识储备和开展实践训练,同时为他们提供细致周到的心理辅导工作,三是方案验证和课题总结,通过实际参赛情况对本次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研究的成果加以验证,在反思培训模式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
5.成果应用
开展适合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建立一套能够适用于新一代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比赛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利于全方位地提高参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比赛成绩,可以帮助他们发挥出应有的水平,通过将高低年级学生混搭组队的方式,可以在学生中间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知识和经验的传承,有利于培养“传、帮、带”的良好氛围,从而显著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以上成果是对我院教学改革的宝贵探索所作的系统性总结,对于同类技能大赛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高等院校同类学科竞赛制定训练和比赛策略提供参考依据,可以在高职院校构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丽红.基于学科竞赛的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97-98.
[2]郑莹,施春峰.基于专业竞赛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2):162-163.
[3]王珂.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J].高校论坛,2019,(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