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德育质量的几点策略思考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期   作者:刘健强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融入德育,这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
        刘健强
        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和睦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融入德育,这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必须全面落实这一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是其素质与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切实有效的提升德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旨在探究如何提高小学德育的质量,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德育;质量;策略
        引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由于其年龄较小,身体和心理还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未能形成良好的品质与素养,并且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开展,全面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旨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德育的开展,积极探索提升德育质量的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正确认识小学德育的独特性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基础期,身体和心理还处在基础发展时期,心智还远未成熟,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还在形成中,很容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另外,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意识与能力,经常会模仿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尤其是教师,在他们看来老师的言行举止是绝对正确的。换言之,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更好的开展德育工作。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所能产生的影响,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素养,发挥表率作用,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品德素养以及良好的语言和行为习惯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其在自身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其健康的成长与发展[1]。
        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对小学生自身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正确认识小学德育的独特性,明确其所能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领悟其重要性,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开展德育教育。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一过程是漫长且艰辛的,教师要不定期的参与专业知识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不断积累足够的理论知识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在学习与发展方面的需求,并根据其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探究适合其发展的德育方法的内容,切实有效的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自身的能力与水平是不同的,对知识的学习能力与掌握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其个体差异性,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人,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使其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小学生受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自身的道德水平能力是不同的,教师要明确其整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过程是漫长且艰辛的、是循序渐进的,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渗透德育内容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具备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细化德育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可以结合各类节目制定与其相符合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设计不同的内容,以保证每个人都能从中收获德育知识,从而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实现德育的高效性。
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班级是小学生学习的地方,对其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好的环境会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相反,不良环境会极大的降低其学习的兴趣与欲望。良好的德育环境是培养学生们品德的重要因素,对其自身道德水平与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德育环境?首先,要培养学生作为班级主人的主人翁意识,使其从潜意识里认为班级就是自己的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班级活动和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制定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其受班规的约束从而更好的规范自身的行为。例如,教师可以经常以班级名义组织学生开展歌咏、演讲、辩论赛和体育项目竞赛等活动,以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道德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主题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其爱国主义、社会公德、集体主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保护环境等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从而体现德育的实效性。除班级环境外,网络环境也是教师要重点思考的内容。当今社会网络世界包罗万象,网络环境纷繁复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小学生与网络的接触不可避免,从中接收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存在不良信息,这对小学生来说是很危险的。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远未成熟,还没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很容易被诱惑而误入歧途,这为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引导其认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帮助其养成正确的网络观念,就能够利用网络促进自身道德水平与能力的提升,对自身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3]。


三、德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
        在传统的小学学科教学中,科任教师通常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了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或者把学科教学与德育分割开来,没有在学科教学中贯穿德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德育的实效性。因此,要提高小学德育的质量与效率,就必须要教师转变观念,以德育为首,将德育融汇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在各学科的教材内容中,大多蕴含着德育的相关知识内容和要求,有着丰富的道德内涵,但学科教师并没有深入研究,也就因此导致了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所以,各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深挖知识中的德育内容,在进行过程中进行不断渗透,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收获更多的德育知识,使其在道德知识的熏陶下慢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升自身的水平能力,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的学习内容是感悟文章所表达的内涵、感悟作者所抒发的积极情感,语文教师可以就文章作者的情感,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情感进行体会,以此丰富其情感体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其积极情感的发展和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2]。
四、德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事物的感知与认识能力较弱,具有好动的特点,对一件事情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所以,激发其参与兴趣、吸引其注意力,是教师开展德育工作首要考虑的问题。生活中发生过的、真实存在的事情是最具说服力的,也是最有效的理论支撑。将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其道德品质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最为直接的途径。要将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首先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作用,将难懂的、具有抽象性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转变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而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以满足学生在学习与发展方面的需求。在开展德育工作前,教师可以根据德育内容搜集与其相关的发生在小学生周围生活的真实的事件作为案例,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将案例科学、合理的导入在教学内容中,并以其作为理论支撑,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从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内容,更好的体会其所包含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内涵,从而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养成和正确思想观念的建立。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生活中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民间风俗习惯、社会公德等展开德育工作,以新奇的故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其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使其丰富了文化体验之余还加强了德育教育,进而切实有效的提升了德育的质量与效率[4]。
        开展小学生生活实践活动是切实有效提升德育效率和质量的最佳途径之一,它是课堂内容的拓展与应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小学生对德育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对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明确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落实到实际中。就目前小学阶段德育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教师对小学生生活实践活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对德育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多以口头讲述理论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道德观念的实践,导致其“德、行不一”。针对类似情况,教师要明确此种教授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并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在制定实践活动方案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制定与其发展相适应的、且具有趣味性的活动,并指导其在活动实践中感受德育、内化德育情感,收获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建设自身的良好品德。例如,在清明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为烈士扫墓,讲述烈士英雄前辈们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奉献一切、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伟大壮举,使小学生从心底产生敬意,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在五一劳动节期间,组织开展“争做劳动小能手”的活动,亲身感受劳动人民(家长)的辛苦,在实践过程中感受道德情感,升华自身的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其他德育活动,例如组织学生为敬老院的老人捶背、洗衣服、扫地、收拾房间等,使其在帮助老人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孝敬父母和长辈,懂得感恩;帮助环卫工人清理垃圾,在实践中既保护了环境,还感受了环卫工人的辛劳,提高了自身的道德品质[5]。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开展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更是传承中华美德的需求,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德育作为当前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教师要积极探索提升德育质量与效率的方法,以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小学德育的认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以自身行为影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接受爱的熏陶;明确德育目标、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将德育与各学科教学的内容相结合,做到融会贯通;将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德育,以此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其自身道德观念与品质的形成,实现其全面发展,为小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思言.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学[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3:71-72.
[2]赵智强.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156.
[3]樊红琴.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164.
[4]刘娟.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有效开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93.
[5]蒋有龙.新时代小学德育的开展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