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期   作者:张新庚
[导读] 语文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语文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文化修养,还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来说非常重要。
        张新庚
        闽侯县东南学校 福建省福州市  350119
        [摘要]语文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语文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文化修养,还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初中语文教材中都含有大量的古诗词内容,而这些内容对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因为多数古诗词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无论是学生阅读还是学习古诗词都可以在其中了解到相应的文化内容,这对学生日后学习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对此本文重点介绍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探究
引言
        古诗词不仅是我国汉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无论对于教育事业还是对于社会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如果应用的得当可以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初中学生的教育中作用更不容忽视。通过相关研究发现,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材无论哪一版本都少不了古诗词的身影,古诗词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在我国教育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是无尽的宝藏,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全面深入挖掘,合理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提高其人文修养。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探究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培养学生情操,拓展学生视野
        由于时代的不同,古诗词的风格和派别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无论何种风格和派别都具有意境高远、韵律优美、富有内涵等特点,这些内容是古诗词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过程中,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古诗词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不仅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可以在阅读中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促使学生学习作者的壮阔胸襟和热烈情怀,这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2.培养学生观念,提升道德品质
        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古诗词都具有较强的教化作用,而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世界观和道德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文天祥的经典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通过学习这段古诗词可以形成浓厚的热国主义情怀,从而为国家和民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再如《游子吟》中母亲灯下为作者缝补衣服的形象,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感恩之心;如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能够教会学生要趁年轻多学习一些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不要虚度光阴。通过学习和背诵以上古诗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使其在日后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做到孝敬父母和热爱学习。
二、通过古诗词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适当介绍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发展
        由于时代的不同古诗词在创作的过程中其风格和创作背景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作者创作古诗词时的创作背景,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创作手法和相关背景的了解。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从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不断补充古诗文的创作背景资料,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文化创作背景为契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在学习《春望》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详细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的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前夕、发展和经过来体会诗人作品潜在的情怀。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举出诗人李白的几首诗来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背景分析,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基本上都是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而杜甫的诗歌风格则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通过对二者的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切的体会到大唐帝国最辉煌的年代的文化作品与唐后期文化作品的差异,同时了解到时代发展影响着传统文化特点的形成。

也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的环境,让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古诗词教学得到完美的体现。
         2.加强古诗词积累,帮助学生奠定扎实文化基础
        在学习古诗词内容时,学生还可以了解和学习到有关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历史故事以及人物故事等众多的内容,积累到很多的知识和内容,因此在这一个过程中老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举一反三。
         例如在学习诗歌时,教师可以多举出一些诗人的作品,并在课堂上多引入一些类似的诗歌和诗词,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对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时期传统文化内涵和魅力。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限制,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都习惯性使用机械性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不能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脉络和方法,然后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古诗词的创作和文化背景,以此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例如,在学习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词描述的画面清冷唯美,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画面,并在此过程中配上相应的古风音乐,之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古诗词中描写的相关画面,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这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非常重要。
         4.把握诗词内涵,积极做好学生民族气节教育
        我国的传统文化涉及面很广,有文学方面的、有思想言论方面的、有民间风俗方面的、有技艺传承方面的,也有民族气节方面的。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体现民族气节的内容有很多,例如常见的梅、兰、竹、菊、莲、松等事物,很多诗人都喜欢利用这些植物来诠释不屈不挠和清风傲骨,这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气节的精髓。对此,教师必须要注重将这些闪光点放大,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渗透民族气节教育,帮助学生培养意志、健全人格,充分发挥古诗词教育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学习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人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联系诗人的生平不难理解,词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但依然在诗中说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两句诗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诗人的不畏权贵、不屈服不软弱,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和鼓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十分重要,不仅是教师要予以重视,学生自己也要重视起来。在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不断冲击的背景下,我们要做的是在积极汲取精华的同时还要不能忘本,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必须要时刻铭记于心。古诗词教学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作为奋斗在一线的语文学科教育者,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和大胆创新,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然后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古诗词中蕴藏的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始终渗透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上,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11):23-23.
[2]宋加年,周浩.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下),2014,(4):33-33.
[3]关永红.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华少年,2017,(30):22-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