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外阅读困境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温国庆
[导读] 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新课程理念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逐步加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理解。
        温国庆
        广东省大埔县大埔第二小学
        摘要: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新课程理念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逐步加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理解。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意义入手,系统阐述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对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小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困境;应对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意义
(一)课外阅读是促进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方式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时代飞速发展的社会浪潮之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在国际上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技术、人力支持。国家越来越注重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积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尽可能多而广的认识世界,发现社会生活的运行规律,课外阅读作为学生认识活动的途径之一,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课外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必备素质
        新课程理念对小学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这一功能做出更高要求,这同样意味着课外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必备素养。小学阶段是知识储备、个人性格形成的萌芽阶段,是个人综合素质养成的初始时期,对人生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在此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激发其对整个世界的学习兴趣,以更好的面对未知的世界。同时,国家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需要阅读能力,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世界,通过兴趣爱好发展技能特长,更好的为己所用,为国家社会所用提供支撑。课外阅读能力已逐步成为当代小学阶段学生的必备能力。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现状
(一)单一的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小学阶段学生的上课模式主要为教师教课、学生学习,在该种情况下学生处于被动吸收地位,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对于知识点是否掌握值得商榷,且无法发挥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育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板书、PPT、视频等形式讲授知识点,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一步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语文考试。在这种被动式教学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在语文期末考试中取得不错的分数,相对弱化了对学生课外阅读中知识的积累。长此以往,学生仅仅对知识点有了全面的理解,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课外阅读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二)教师教学观念缺乏创新
        我国义务教育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动手能力,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做出十分具体的要求。语文教学作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点学科教育,在每一个义务教育院校都占据重要教育地位,是教育学者始终关注的焦点。现阶段,部分义务教育院校的语文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常常认为语文课堂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课外阅读主要靠学生自己的日常积累,身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的培养仅仅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在课上教会学生语文知识、使其深刻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是这些教师的通常做法。在这种观念下,学生产生“语文课与课外阅读无关”的错误思想,致使语文课的价值无法实现,也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三)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外阅读的针对主体同样是学生。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观念产生偏差,对课外阅读的认知更时模糊不清了。再加上部分学校对学生课外阅读时间较短,使学生产生语文课程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认知偏差,导致其在课外阅读方面缺乏认知,在该种思想的指引下,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得不到锻炼,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及课外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差。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积极与教师互动、在课外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优势,能更好的理解教师教学想法,也对教师开展教学具有较好的帮助。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改革,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储备
        新课程理念对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强调,小学语文课程对于教材的选用应学生为主体,不断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为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对教材的研读,发掘其在内容编排方面的合理性及其添加的符合课外阅读内容的要素,同时,应不断完善自身对课外阅读的认知,开展更具课外阅读思维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进行山水诗歌讲解时,可以从学生之前阅读过的自然书籍为出发点展开,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语文建立联系,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更加注重课外阅读。
(二)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中课外阅读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能更好地激发其对课外阅读的理解,直接影响其课外阅读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优点,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体征文活动,引导学生先前阅读过的课外读物进行自由创作。这样不仅实现了语文知识的教学,同样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阅读兴趣,有助于促使其独立思考、积极学习,从而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三)通过课外阅读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萌芽期,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常常存在偏差,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与期待,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通过鼓励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课外阅读来扩充知识储备。例如,在进行《自然之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然知识我知道”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大自然知识的读物,更好的体会自然之美,领悟大自然的神秘魅力,激发其对大自然的向往,进而增加学生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储备。该种教学模式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思维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同时,语文课外知识与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实际生活的关联,使学生产生认同感与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及社会进步起关键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努力解决现阶段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可视化问题,不断创新语文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曲成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1):60.
[2]陈垚.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J].天津教育,2020(30):159-160.
[3]王芳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21):136.
[4]王凌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法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10):52-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