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
宜宾市岷江路小学校644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和发展,在小学语文中古诗教学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在这个背景下,对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是为了探索更加高效的古诗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增强自己的传统文化储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对当前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基于此,以下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吟诵的结合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吟诵;结合策略
引言
语文新课标对小学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现在部编版教材中,古诗文篇目增多,更加重视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和理解,古诗教学也要不断创新方法,主动迎接挑战。因此教师要重塑经典,尽力发挥诗词的艺术价值,用古诗文中的精神来引领学生,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以信息化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投入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推进古诗词教学。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用信息技术将是教师最佳的选择。教师通过构建多媒体环境,引导学生快速掌握故事的内容。与枯燥的古诗词内容相比,形象生动的图片或者影视资源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与古诗词背景相同的环境帮助学生酝酿感情,并进行诗词诵读。在学生诵读诗词后,教师还可以询问学生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手段,对低年段学生开展阅读训练活动,使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不仅对学生学习古诗词有极大益处,对学生为人处世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平仄学习
在进行平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字音缓急、长短问题 的研究。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语言系统的重要性, 制定了我国语言系统的平、上、去、入声调。在这一环节中,仄音主 要内容包含了上、去、入三调。这种音调的特征就是发音方式比较 短促,在古诗朗读中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充分关注。目前普通话 中的入声已经逐渐消失,比如学、七、叶、药都属于入声字。平声也 分为阴阳两种形式,和上、去二声一起组成了现代语言中的四声 系统。平声所指的就是对音调的上扬,仄代表的就是短促音调。在 古诗朗读过程中,只有进行平仄的规律发音,才能实现朗读形式 和效果的稳定提升。 (二)节奏学习 在对乐曲即兴演奏或是对歌词的吟唱过程中,产生的音色变 化、强弱气息变化都是典型的节奏现象。诗词的词句形式往往和 节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通常情况下,诗词的节奏一个单位中 会有两个音,最常见的五字诗歌就是二二一结构。比如《春晓》:春 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外,古诗 中还有三字、四字、六字诗,其节奏形式也多为二一、二二、二二三 句式。
三、循循善诱,挖掘潜力
学习的本质是对学生学习潜力的挖掘,是对学生智慧的开发。智 慧和潜力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能力。而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仍然处于其 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但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理 解能力。因此,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古诗吟诵能力就要相信学 生,以积极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自身潜力的充分挖掘,提升小学生 的古诗吟诵水平。 例如:在张籍《秋思》一诗的吟诵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循循善 诱的方式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吟诵能力的提升的。 在课堂的开始,我先请一位学生试着吟诵了古诗《秋思》,然后, 我问学生:“你们觉得他吟诵的如何?”“挺好的。”学生答。“那 你们觉得他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比如老师觉得语速要慢一点。你们 觉得呢?”我继续问。“声音再大一点。”“语调更低沉一点。”学 生七嘴八舌的评论道。
接着,我又让该学生再次吟诵这篇诗歌,并引 导学生再次做出评论,最终在反复的实践和改进中,提升了诗歌吟诵 经验。 在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展开诗歌吟诵教学,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反复的诗歌吟诵实践中,发掘了自身潜力, 提升了诗歌吟诵能力。
四、押韵学习
所谓押韵就是在句式的指定位置中采用相同韵字。所有的诗 歌在创作过程中都直接表达着押韵要求,即便是外国诗歌也是同 样。但是不同的诗歌类型也会有着不同的押韵要求。这也是诗歌 与其他文学形式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作为一项体现诗歌音乐性的 重要方式,押韵对于学生记忆的深化有着重要影响,可以帮助诗 歌作品更直观地表达声调、情感。 比如上文提到的《春晓》使用的就是仄声韵,诗中主要表达了 作者对清晨的情感,通过感觉、听觉的描述,感受时间和空间的情 感变化,这也是吟诵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所以诵读者也 要针对作者诗文写作方向,对诗文进行有效的情感解读,通过此 种方式实现对诗歌思维方向的准确掌握。
五、反复朗读,体会其中诗境
(1)朗读体会意境。朗读古诗,不仅是理解古诗,也是在进行一种文化的体验,体会诗词的美妙、情感的饱满,感受其中优美的意境。体会意境能促进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破阵子》,醉梦里在油灯下观看宝剑,梦醒时分军营中号角声连成一片,逐渐衍生出壮烈的气氛,“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逐渐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变化,战斗的场景浮现在眼前。最终“可怜白发生”,朗读到这里出现了巨大转折,情感从最高点跌落万丈,学生能充分体会到其中请缨无路的悲愤。整首诗完整地体现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的意境,蕴含着饱满的情感,学生只有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意境。(2)朗读体会感情。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最终还是需要理解诗人的感情,理解古诗的感情,学习其中蕴含的精神。我们结合《泊秦淮》进行分析,诗中前半段写秦淮夜景,迷离的月色和烟雾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岸的酒家。学生在读这句诗时需要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景色柔美,找到其中的逻辑性,“夜泊秦淮”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则引出了下文,由此触动了诗人的情感。进入了“商女不知亡国恨”,暗喻统治者只知享乐,却没有认真治理国事,诗人对统治者的忧虑体现在其中,“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最后进行讽刺,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与感慨。诗人的感情在诗句中得到了丰富体现,需要学生仔细朗读、体会。
六、入情入境,体验情感
对古诗的教学,叶圣陶先生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志向;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中华上下五千年,流传至今的古诗词仍有五万首之多,它们叙事、抒情、送别、边塞、山水田园、怀古,咏史、咏物、悼亡、讽喻等。在中华历史文明的宝库之中,它们是瑰宝,绚烂昳丽,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绽放着独特的熠熠光辉。如何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是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勾勒诗歌意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结束语
古诗词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光彩夺目的瑰宝,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古诗朗读是提高语文古诗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关键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与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不断提高古诗教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欢.小学语文古诗词吟唱教学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2020.
[2]刘修荣.新吟诵法教学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9(08):172.
[3]赵文硕.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4]刘丽娜.吟诵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5]邹杰,米文娟.吟诵让古诗更有韵味[J].甘肃教育,2018(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