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宝
安徽省宿城第一中学234000
摘要:阅读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各学科的学习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其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理应重视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角下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引言
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也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综合国力的差距无疑将体现在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竞争上。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有义务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品质、高能力、高素质的战略性人才。高中语文学习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有着极大的作用,但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而言,不论是教师个人还是学生自身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迫切地需要改革和创新,而学生的学习态度也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以实现高效课堂,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并没有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是在教师的讲解和带领下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也是阻碍阅读教学实现有效性的巨大屏障。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实现思维的拓展、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严重阻碍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进而间接影响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最终不仅无法实现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低龄化阅读,缺乏深度阅读
阅读教学是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在读的过程中会思考,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体会作者所写所思所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能真正领会作者文章的意图和思路。高中学生基本形成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我们的很多学生对书籍的选择和阅读能力还停留在初中水平。高中学生阅读年龄没能与其实际年龄相匹配,没能和高中语文所要求的阅读水平相契合。高中学生出现这些阅读现象,学生不能选择更有难度或更有挑战的书籍,主要原因可能是初中阶段为了考入更好的高中,学生花更多时间用在做题,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充足的阅读积累,所以到高中阶段纵使教师推荐好书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能接受和消化。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正确选择与使用阅读材料
首先要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需要对于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拓宽,构建出良好的高中语文阅读体系,教师们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和诸多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拓展阅读的知识面。其次要重视对教材的文本选择和应用,教师要利用教材,也需要将课外的阅读材料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将知识进行更好地应用。通过结合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促使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教材文章中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里,教师要结合文章的背景,以及鲁迅先生的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做好引导的必要工作。教师还可以综合分析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帮助学生快速拓展阅读知识面的同时也可以锻炼阅读技巧,把握分析此类文章的高效解决模板。只有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当中的本质含义。
(二)明确并落实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在融入于具体的教学过程。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就阅读教学目标而言,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积累和运用语言。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的语言积累非常贫乏,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阅读量严重欠缺。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中基础性的素养,其他素养的培养和实现都需要以其为基础。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各种语言素材,并将之在个人的日记、周记或者作文训练中尝试性地运用;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的训练和提升。如教师可借助文学作品中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的文字,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提升其形象思维;除此外,教师更应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阅读教学中,教师需特别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和思考,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三)注重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堂的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三维目标的培养尤其重视,而在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基本能力分别是解读文本能力、与人沟通和交往能力、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它们组成了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基础,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是学生以后进行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互动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养成高水平的文化理解能力。同时,丰富的活动开展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学生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下,实现对自身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质量
语文阅读并不是毫无技巧可言的,而是拥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的,教师可以在教学时采用分层阅读的方式。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廉颇蔺相如传》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教会学生应用两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时间点进行分割,也就是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的转变为分割,让学生更好的明白事物的发展,明确文章的脉络。同时也可以利用抓整体的阅读技巧,让学生在涉及到一些自己不懂的文言词汇时,选择跳过,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体味作者的情感。语文阅读技巧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不仅体现在考试中,同时也渗透到平时的阅读中,对于文章的阅读有时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通过阅读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到读有所获。
(五)读写结合,提升学生阅读探究能力
语文教学中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便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这其中阅读又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首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借思维导图的框架写下创作背景、意境和主旨表达等等几个主干词,然后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学,再讨论。经过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讨论很快对上述问题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在教师的鼓励中逐渐适应课堂氛围,开始积极地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如有学生答道:“本文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创作的,当时的毛泽东离开自己的家乡韶山,开始去广东主持农民运动,然后途经长沙在橘子洲头创作的。”又有学生说道:“本文的创作意境是作者看到当时湘江的美丽景色以及就当时的形势有感而发,再联想当时的革命形势,不难判断这首词的创作情境。”接着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表述,后续让学生们探究讨论,积极地分享自己对于文章的看法和感悟,经过学生们激烈地讨论,很快便通透地理解了本文留给我们的思考,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一篇读后感进行提交,以获得深入的提升。
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倡导核心素养的新形势下,必须坚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着力点建构语文课程体系,勇于打破传统教学形式的桎梏,寻找适合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新策略,打造适合学生学习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耀萍.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15):169-170.
[2]方和芳.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A2):27-28.
[3]宫艳歌.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分析[J].华夏教师,2019(30):39.
[4]卞玉霞.刍议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门径分析[J].天津教育,2019(21):50-51.
[5]杜燕.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J].新智慧,2019(1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