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慧
太原市第三实验小学校 山西省太原市 030012
摘要:深度学习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并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普通的学习相比,深度的数学学习具有对知识的结构性掌握和对知识的迁移性运用的特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缺乏系统性及对相关的内容未能充分发掘,导致深度学习没能很好地实现。对此,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构建知识体系及对扩展课堂内容等方法来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并非聚焦学习内容,而是要使学习活动更为主动、协调。这种深度指向学习方式的合作化,希望通过对“深度”的关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零散的,而是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基于学生个体积极参与、互动实践的状态。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不是要提升数学任务的难度,而是要使学习活动更为立体、多元。在教学理念不断完善的今天,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中的深度学习,进而完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已经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特征
数学方面的深度学习与普通的学习相比主要有如下的区别。
1、对知识的结构性掌握
在普通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是以若干孤立的知识点的形态存在的。而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时,他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是以有序排列的结构的形态呈现出来的。通过深度学习,学生将自己学过的知识整合成彼此间有着密切联系的整体性的结构,对数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沟通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对知识的迁移性运用
通过深度学习之后学生的迁移能力会有所提升,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因而可以在面对不同的题目时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而不再依赖于教材和教师讲授中的例题的特定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些数学知识,将之转化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度学习实现的障碍
1、教学结构缺乏整体性
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未能充分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很多时候,课上所讲的内容是与以前讲过的知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不少教师对这一点重视的不够,这就不可避免地让学生没能在脑海中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各个知识点只是以分散、孤立的状态存在于他的大脑中。这样不仅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快速地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有效地加以解决,特别是在一些需要综合性地运用多个不同知识点的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2、教学内容缺乏深入挖掘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受到教学大纲及考试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对一些内容进行展开及深入发掘。教学时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事实上就把数学教学简单化了,学生缺乏深度思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知识,他们只是掌握了如何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而已。这种教学实际上仅仅是停留在了数学知识的表面,对于知识的深层次内容没能进行充分的发掘。
三、实现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开启深度学习
数学知识自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一个阻碍。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就有必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具体的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使之能够更好为学生所理解。
如在讲到“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导入新课。在完成讲授后,还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存在的轴对称图形。
这就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落实到了具体的生活经验当中,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形象。深度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将数学知识具象化,则是对之进行深刻理解的第一步。这个具象化的过程,也就是将数学知识自身的抽象性予以消解。通过将之与学生熟悉的具体形象间建立联系,让学生可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一来,数学知识就是为学生所理解的知识,而不是为他们所记忆的知识了。
2、加强实践教学,引导深度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较灵活,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断优化创新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综合能力,高效利用深度学习理念,创建高效数学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能让学生说的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代劳。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一节,首先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着手,让学生联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公式,而后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实物或教具,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作为再创造的起点。通过观察比较,同学们发现:它们形状基本一样,上下两底面平行,高垂直于底面。引导学生用直觉或推理提出猜想——圆柱的体积也是底面积乘以高,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数学家,这正是知识的迁移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起始。学生在割、拼、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过程中,不但验证了自己猜想是正确的,而且又发现了圆柱的体积也等于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半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数学知识内化,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度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
3、构建知识体系,促进深度挖掘
数学知识是一个结构庞大、逻辑严密的体系,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其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其他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因而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搭建起关于数学知识的理论体系。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会先后学习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注意彼此间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把各个分散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总体上对图形面积计算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建立起了一个关于如何求不同图形面积的知识体系,注意到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单纯通过记忆的方式记住若干公式等孤立的知识点。
4、扩展教材内容,引发深度思考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应在兼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情况下,适当地对课上所涉及的一些知识进行必要的探索与拓展。通过让学生对一些未知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思考,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到“因数和倍数”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一些扩展。比如可以适当地涉及一些因式分解方面的基础性知识,或是提出一些简单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尝试解决。这种适当的知识延伸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强化他们对知识进行迁移性运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开阔他们的思路,帮助他们熟悉数学思维,养成严密的数学逻辑,进而提升其数学素养。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深度数学”并不是“高难度数学”,而是通过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思考和对学生探究的引领,运用教育智慧在教学内容上提纲挈领。我们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来带领学生完成个性化的深度学习。要求我们一定要有宽阔的视野,要用哲学的眼光看数学,并且要有深厚的数学素养,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
参考文献
[1]居逸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0(04).
[2]苏姗.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23).
[3]张美霞.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