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测量》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杨慧宏
[导读] “测量”是大班孩子非常喜欢也是他们能力范围内可以操作成功的事。所以,在大班适当地安排一些测量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能不断地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慧宏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城南幼儿园,邮编033400
        一、案例背景
        “测量”是大班孩子非常喜欢也是他们能力范围内可以操作成功的事。所以,在大班适当地安排一些测量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能不断地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我就和孩子一起进行了一个“学习用非科学测量工具测量”的活动。首先,我作了充足的准备,给每个孩子设计了一份记录表,还准备了各种测量工具供幼儿选择,活动中我们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所以,我实际上上了两次,但这两次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方法和效果。
        二、案例描述
        第一批孩子能力整体比较弱。所以,在开始的第一环节“用筷子去量桌子的高度”时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有的孩子量的起点不对;有的孩子量了一段后接的不恰当,导致测量结果发生了偏差。经过交流、演示,孩子们都掌握了一种正确的测量方法,他们都知道量好一段用手指按住作为记号,接着再量一段,可是接下去的一个环节又出现了很多问题。我出示的记录纸上有四种东西:桌子、椅子、窗户、门,每种东西上分别用红线画出了被测量处,经过引导,孩子们基本上都能理解,而且实际操作时也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去量,问题出在记录上,孩子们缺乏记录的意识和方法,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记,不会用数字或其他方法去表示自己的操作结果。虽然我再三地提醒,但孩子们还是没有一种明确的方法。有的孩子手眼不协调,总是记不住量了几段;有的孩子记是记了,但是看不清楚,根本没有按照标记去记,张冠李戴;有的孩子记到了第二次记录的格子里去了。
        所以,在第一次测量后的展示交流中,我没有和孩子重点交流测量的正确方法(基本上已掌握),而是和他们探讨一种更明了、更好的记录方法,然后再让他们去重新进行第二次测量。就这样,时间过得很快,本来还想接下去让孩子用其他量具去量,发现不同量具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的秘密,现在只能放到下一次了。
        第二批孩子比第一批孩子相对来说能力较强,他们不用老师多指导、多演示就掌握了测量的方法,有的甚至还有创新。如珂珂小朋友用铅笔在接口出作记号继续量;宇宇小朋友用一只有颜色的小袋子按住接口作记号……为了让他们学习记录的方法,我给他们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就放手让他们去量了。这一组孩子思路比较清楚,基本上都能用数字或圆点记下所量的段数,而且对多了一段的“记法”也颇具匠心:朵朵小朋友在椅子标记下的空格处写了一个数字2,并在2的上面画了一小段筷子的样子,他说是表示椅子量出来有两只筷子再多一小段;琦琦小朋友同样写上了数字,只是把多出来的一段画在了数字的旁边,这样也一目了然;冰冰小朋友没有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圆点来表示量的段数,这也是一种方法,同样值得肯定和鼓励。
        虽然他们记得比较清楚,但是也出现了问题,有的孩子也和前一组的孩子一样,没有看清标记,自己随意记录;有的孩子对一下子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四种东西有点无所适从,总是手忙脚乱。随后,我们进行了运用多种测量工具来测量的活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丹丹小朋友很细心也很有耐心,她选用了最短的牙签作为测量工具,一段一段仔仔细细,边量边在嘴巴里数;雨萌小朋友刚开始用毛线量,量好椅子后马上又换了吸管,而且每次记的时候都来求助老师,缺乏信心……后来,我没有再让孩子来展示、交流,因为他们还沉浸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测量活动就这样自然地结束,但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
        本来,我想得很周到,设计得也很完美,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层层深入,希望孩子在活动中能获得很多的经验。但是没想到孩子们却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而且能力弱和能力强的孩子又有不同的问题出现,使我组织的活动不能顺利地开展下去。后来,我仔细地思考着,也寻找着其他的一些策略。我想,第一次测量活动,我给他们所要测量的东西可能太多了,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另外,根据孩子能力强弱来设计组织环节,可能能力弱的一组操作的时间长一点,被测量物少一点;能力强的一组探索、发现、记录的深度可适当加强,但最后的环节不一定要在课内完成,可以通过延伸活动或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完成;同时,记录的表格应尽量简化或让孩子积累一定的经验,学习一些好的记录方法,并理解表格横向、纵向所表示的意思,以避免记录时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困难。
        我想,明天我还要让孩子继续去完成表格上的任务,相信他们在多练、多想、多记得过程中会自己习得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我想,我不需着急!
        三、案例反思
        1.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
        既是幼儿教师的日常工作也是教师发展的核心素养。幼儿行为的观察与分析能促进教师看见儿童,看见儿童行为背后的缘由,促使成人视域与幼儿视域从对话走向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升保教质量。
        本次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行为是培养和融合教师两大职责——“行动”与“反思”的源泉。运用这些记录,教师可以将自身视为有力的信息来源,同时学会将自己获得的关于班内儿童的信息与同事及儿童的父母分享,如儿童的需求、兴趣、个体独特性以及多样性等。
        2.包容、理解、爱护幼儿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从儿童入园或入校第一天起,教师和集体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如果美好的品质得到蓬勃发展,那么不好的习惯就会受到排挤,在儿童自己不觉察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消失。”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应深入到幼儿中去,洞察幼儿的心理,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需所求,对好现象因势利导,鼓励其不断成功。
        3.和谐友爱,和幼儿平等的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尊重的欲望,交友和受尊重的愿望都非常强烈,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虽然是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然而这种教与被教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幼儿沟通,他们会觉得受到尊重,从而就会对你产生好感。本次活动中我以引导者的身份,和他们进行互动交流,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在教师的信任与鼓励下积极参与活动,得到了同伴的赞许,获得了成功。
        可见,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独特的个体。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倾听孩子、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体察孩子的需求,为每个孩子制定一套自己的发展目标,让目标为孩子服务,而不是强拉硬扯地让孩子为目标服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