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匡后菁
[导读] 随着全面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每个数学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匡后菁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长安学校 湖北 十堰  442300
        摘要:随着全面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每个数学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要注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促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际等符合学生特性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以引导为主逐渐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一、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数与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数形结合能够将小学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和数量关系用简单的图形表达出来,起到将抽象知识化难为易的作用,能够促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协调发展,让学生通过图形直观的看到数学知识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开展教学时要注意[1],图形不能太过简单,没有探究价值,会导致学生不能通过直接观察看出数量关系。教师在讲解时要根据图形提出具有研究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观察图形中的数量关系,促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从初步感知问题表象到形成数学概念,促进学生思维层次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提前梳理教学内容,将知识串联起来,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接来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多媒体出示教学图示,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数学信息,减少繁杂的文字叙述,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要上观光塔两张门票30元,买6张门票需要多少钱?”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按照以下顺序梳理思路并列出算式“要根据什么数学信息计算出数学条件,下一步要求出什么数量”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片中的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和问题整理计算条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最后列算式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使用实际案例和图片锻炼学生观察数学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学会从图片中找到数量信息并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思考问题和学习时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才能够理解教学内容。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将数学概念和数学解题过程以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方式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用问题情境开展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够通过引导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使学生逐步自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发散思维,在课堂中感受到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2],其次问题的提出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散思维,深入探究教学内容。
        例如:在“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新课讲授,促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和合作中,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求商的方法,在分类的教学活动中构建数学概念,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先为学生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因数和倍数,接着教师可使用实际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掌握数学知识,如“你能说一说18的因数有哪些吗?”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可提出引导性问题如“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点拨学生掌握18因数的计算方式,进一步理解因数的概念。在教授倍数的概念时教师也可使用这样的方式,先教授学生数学概念,在使用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探究,如“2的倍数有哪些?是怎样得出的?”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使学生能够不断发散思维,在锻炼中逐渐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以及实际应用方式。
三、结合生活实际,增强教学实践性
        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教学内容和生活的关联性。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能够用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问题中,并学会使用生活案例分析数学问题,促进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使用符合教学内容的生活案例开展教学,使用生活中的百分比问题,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并掌握百分率的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为教学目的,采用多种针对性、引导性、层次性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促进学生能够在反复锻炼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发玲.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东西南北:教育, 2020(2):0048-0048.
[2]段国荣.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 新课程(教研版), 2020, 000(001):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