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叶美智
[导读]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叶美智
        广东省湛江市太平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以小学数学教学课为例,分析了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结合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能力,以帮助和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解题能力培养分析
        引言: 实际问题的解题过程是对数学学习的进一步探索,也是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小学高年级的数学知识范围扩大,知识难度增加,进一步也增加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
一、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常见的问题
1.1 缺乏良好的数学基础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由于幼儿园多数是启蒙教育,基本对数学知识的培养几乎是零, 所以小学阶段学生才开始初步真正学习到数学知识。因此稳固的数学基础是关键,而往往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因素,数学学习基础差,是降低学生应用题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因体现在学生无法将知识点应用在解题过程中解题思路错误等等。
1.2缺乏正确的解题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会学习方法永远比教会一道题要实际得多。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这方面,就存在说没有正确的解题方法,不会举一反三,学会一道题容易,可是当变换数字或者变化问题的顺序后,就又觉得题目好陌生,不会解答,无系统的答题思路。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
2.1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任何解题都要从审题开始,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成功解题的第一步。 只有正确掌握审题技巧,及时抓住问题重点,才是解题关键。而在小学生审题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审题不明确而导致读者看错了数字或理解不了题目的意思。因此,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提高其审题技巧,对于我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进行审题时,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逻辑性思维和对语言灵活理解的潜移默化能力。在对于应用题进行教学中,第一步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如何去理解审题,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通常大多数时候注意力都不能很好地集中,可以通过培养他们大声阅读题目的习惯,通过声音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以便更好地正确理解出来的题目。第二步,识别题目里的每一个问题,这样不仅仅是让我们知道了问题目标是哪一句话,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理解了问题目标在其他条件下与问题相联系,将其中的问题简化,找出真正的问题。第三步就是分析找出题目中与问题解答有用的已知条件,寻找数量关系。这一步就是解题的关键。通过学生前期的基础练习掌握的数量关系公式,将公式正确的套用在已知题目的数量关系中就是正确解题的途径。

例:“某工厂用水,第一季度用水 48 吨,第二季度是第一季度的1. 5倍,两季度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 题目中等量关系条件就是“第二季度的用水量是第一季度的 1. 5倍”。由此题目就变得很明确了。已知第一季度的,就能得出第二季度的用水量是 48×1. 5=72(吨),从而“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一共用去48+72= 120 吨”,那么平均每个季度用水(48+72)÷2=60 吨。该题就是从找出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等量关系作为解题的突破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理解题目隐含的等量关系,最终找出正确答案[1]。
2.2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我国小学生高年级语言应用问题是解决应用题的一个重要大难点,通常来说就是因为他们无法精确地识别和分析找出问题题目中所要给予的条件与等价关系,找出一些与问题具体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些未知条件。因此,教师们更多地认识到应该将如何培养一个小学生的解题意识作为其中一项重中之重。在本次课程开展的一个应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引导大家针对问题中已知条件一些隐蔽的意义及其方法等进行了分析,思考并熟练地掌握了问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某些量级关系。由于我们小学阶段各个年级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水平有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程度不高,因此我们需要组织开展一系列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活动"。指导儿童要培养孩子们的分析情境、应变能力。把虚拟现实应用题中的选择性问题融入到虚拟现实场景中,进行了联想。合理地联想可以锻炼一个学生的逻辑性思维。例如我们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 2cm ,求当这个圆被切割后减去一个90度的夹角时,所得到其余形状的周长。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限, 遇到这类题目都不知如何下手,很难理解。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找出一张纸,先剪出一个题目要求的圆形,再剪掉90度的角剩下的图形就一目了然。然后按题型算周长就比较容易。多开展几次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能力自然而然就被培养出来,在平时解题中也能更加熟练地理解题意。
三、加强变式训练
        在小学一些有关数学的应用题目教学中的问题类型变幻莫测,但是做题时使用到的所有知识都是从平常教学中获得的。一般的应用题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出现时,学生就有机会选择去做,稍微改变一下课文和教材的表达形式,学生就会没有了无所适从,不清楚该怎么办。这种情况的发生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不牢,缺乏必要的习题和练习,导致他们在实践中的变通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够很好地灵活运用到他们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我们在试卷需要进一步强化变式练习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针对每一小组的学生以及他们所在地区实际情况,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对于每一小组题目可变性的培养,培育每一小组学生灵活、变通的解题能力和技巧。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更加重视培养和提高小班学生在其实践操作中综合能力地掌握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和技巧,把某两个或几个问题相互地串联在一起进行教学,以便于更好地探索和丰富小班学生的解题思路。
结语:
        总而言之,应用题的教学仍然是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关键,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作出有效的探索,才能真正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杨翠平.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