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特点及德育工作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伍刚 张丹
[导读] 我校是一所职业高中,大部分学生时农村留守儿童,一部分学生坚强乐观,自信懂事,是早早就当家的穷人家的孩子。
        伍刚  张丹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我校是一所职业高中,大部分学生时农村留守儿童,一部分学生坚强乐观,自信懂事,是早早就当家的穷人家的孩子。一部分学生缺少家庭关爱,心理自我疏导不够,性格内向,他们需要教师进行专门的开导。
        基于对中职学校个别问题学生了解,我校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主要由以下四类家庭结构,它们影响学生成长。在工作中,我喜欢采取个案法了解问题学生家庭结构对他们的成长影响,积累案例,以期更好的开展中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研究这些个案,我们发现:首先,家庭教育的问题直接导致了问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正常发展。其次,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缺陷有差别。最后,通过中职学校教育帮扶优化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困难和局限,大有可为。以下就是中职学校中常见的四种家庭结构,它们对中职学生成长的影响,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一、隔代抚养型家庭
        隔代抚养型家庭学生家庭构成不完整,父母离异或者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或者和姑妈家一起生活。在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疏于隔代抚养型家庭。祖父母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有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教育、管理、监护往往力不从心,而且代沟过大过深,祖孙间很难有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孩子们喜爱的、迷恋的、玩耍的东西,祖父母也往往一无所知,双方共同语言少。孙辈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从祖父母那里往往得不到满足。这个时候,特别容易出现学生问题。例如:小明,父母都在沿海发达城市打工,在家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由于自我管理能力不够,从职高一年级开始,他就逐渐沾上了抽烟的坏习惯。后逐渐放纵自己,长期以身体状态欠佳为由请假不上学,班主任多次联系父母也无法解决监护不力的问题。最后这名同学,因为长期不来学校, 最后辍学流向社会,非常可惜。在这个案例中,如果小明的父母能够在班主任联系他们时,多关心一下孩子,可能结果就会不一样吧。我校还有很多类似的父母亲,看着孩子成绩差,以为他们就是废材。在家庭教育中,这些家长不承担抚养教育的责任。这样的家庭结构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健康的人格。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特别容易出现自卑、孤僻、忧郁、冲动等心理问题。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容易网络成瘾。孩子如果在家里找不到情感寄托,很容易到网络上去寻找心理慰藉,或者结交不良青年。
        二、单亲家庭
        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担负抚养教育责任的家庭也容易出问题孩子。单亲家庭生活压力、精神压力比较大。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首先是精力有限。其次,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发生矛盾冲突时,不能像双亲家庭那样有比较多的回旋余地。第三,父亲或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理性与感性、严肃性与灵活性等性别差异,双亲家庭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而单亲家庭则无法做到。第四,单亲家庭产生的原因如父母离异,父母一方亡故、父母一方劳改等都会给孩子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创伤,制约孩子心理发展,诱发某种心理障碍。例如:小林,父母离异后,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由于单亲家庭的原因,该生不爱说话,和其他学生看起来不太一样。后经过班主任多方开导,离异父母经常关心,该生有了一些变化 ,开始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喜欢唱歌等。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即使离异家庭,父母对子女的爱也不能停止。相比健全家庭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中较少感到温暖,也缺乏安全感,容易诱发不良行为,例如上网成瘾等。
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空闲时间的一通电话,甚至于平时一句不经意的关心的话。这些都会像阳光一样照进他们的心里。


        三、重组家庭
        对父母亲再婚后形成的重组家庭而言,孩子适应新的家庭生活是一种困难。继父母与继子女间能否相互接纳需要彼此付出相当的努力。处理不好会导致彼此间失去信任,造成恶性循环使矛盾和冲突不断加深。例如:小红的母亲再婚,其继父对其的过渡关爱引起了班主任的好奇,这个父亲比大部分的职高父母关心子女的成长。后经过班主任老师找该生了解情况发现,原来这个继父有问题,过度关心继女的私生活。后班主任教育该生,要学会保护自己,努力读书,以期未来能够独立生活。通过努力学生,该生顺利就业,获得了独立生活的努力。
        重组家庭家庭成员关系比较复杂,需要班主任多关心,同时也需要父母多关爱子女的健康成长。小涛的父亲再婚后生了一个弟弟,重组家庭有了弟弟后,父亲的经济压力大了,每天忙于工作,疏于对小涛的关心。小涛的继母不太喜欢他,这让他在家庭中找不到存在感。于是,小涛利用周末时间外出打工挣生活费,不问父母要生活费,父母也硬气的不给。这给班主任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难题。通过多方沟通,父母意识到了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责任,愿意多关爱子女。
        四、大家庭
        大家庭也称主干家庭。大家庭中家庭成员多,大人多而孩子少,孩子受到的关爱几乎超过核心家庭一倍。有的大家庭中爷爷奶奶把带孙子、孙女作为自己唯一任务,他们退休后就只围着孙子孙女转,容易出现溺爱孩子、过度保护孩子的行为。过分溺爱、过度保护下的孩子最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自由散漫,目无纪律,还不能经受批评。他们还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人,很容易和其他人发生矛盾。如果说单亲家庭在家长和孩子发生矛盾时,由于缺少回旋余地容易激化矛盾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是其弊病,那么大家庭则由于有过多家庭成员的溺爱和保护导致惩戒性教育失效失灵。
        例如:小波的父母在做小生意,由于小波是家中的独生子,非常溺爱。小波在学校学习中不思上进,不严格要求自己,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不穿校服,不完成作业等,父母包庇他的行为,最后,小波中职毕业就没有继续提升学历,很可惜。在职高中,这种被父母溺爱,影响成长的故事还有很多。父母的关爱需要用在适当的地方,恩威并用,才是最好的方式。
        五、干预措施
        针对这四种家庭结构,采用个案研究法。在收集案例的过程中,我们最苦恼的是研究过程中研究个案中断。职高问题学生中流动性大,失学、辍学、转学等原因导致个案追踪中断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为深入研究帮扶优化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造成难题。部分案例因为资料搜集不全而放弃。问题学生的家庭结构、教育环境、理念、方式、家长的文化背景、性格和行为方式等各不相同。因此,要对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准确分类相当困难,这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带来很大的不便。虽然难度大,总会有办法的。
        一是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帮扶、优化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是有效途径。我校有“九+三”彝区学生,他们离家几百公里到异地上学,离家远。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结合这种情况,我校教师一对五和学生结成帮扶对象,每周定期聊天,谈心。尽管离家几百米,有了老师的关爱,他们的心理暖暖的。
        二是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他们当中有绝大多数愿意听老师讲,这就为学校教育扶持和优化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机会和条件。我比较喜欢用以下这几种方式处理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过程。具体方式有:筹办家委会,让家长也为学生管理出一份力;家访与校访,加强家校联系,以免出现家长不了解学生,甚至不知道学生在哪个班等情况;家庭教育咨询热线,主要是班主任与家长进行联系;家庭教育经验座谈会,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同时开展。学生家长集合难度较大,我们可以利用钉钉等方式举办家长学校,最好是一对一的形式,效果会比较好。
        学校干预家庭教育,虽然难度大,但是事在人为,总会有办法的。我们还在这条路上探索,希望能够不断积累经验,做好学生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