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秋宁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第一中学 广西 河池 546300
摘要: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全面加强是最为主要的目标,而对学生的德育进行全面加强,可以根本性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是在高中阶段,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学困生,因此,必须要将德育教育全面实施进来,进而促进学困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德育 学困生 实现途径
前言:在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还要对学生的道德进行教育,与此同时,还要对法治教育全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及时的关注,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学校教育工作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德育,在学困生之中实施进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提升上来,进而实现学困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谓德育,主要就是将相应的民族精神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等实施进来,不仅如此,还有包含了经济形势教育等,通过多方面教育内容的实施,可以根本性的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1 德育对学困生的促进作用
1.1 德育促进学困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德育教育之中,不但将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进来,还将理想教育包含了进来,所谓理想,就是学生自身想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和水平,对于学困生而言,将理想教育实施进来,可以使学困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身,对自身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进行明确,使学困生对自身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进行更好的努力和奋斗。
1.2 德育促进学困生改变不良学习习惯
正常来讲,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的良好学习习惯并没有养成,举例来讲,在上课的过程中,自身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而且不爱说话,自身还非常爱迟到。而将德育教育实施进来,可以使学生的良好习惯得以养成。德育此种教育方式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基于德育的实施,会使学困生具备更加良好的时间观念,既不迟到,也不早退。教师将德育教育实施进来,可以对学困生诚实且守信的品质进行重点培养,避免出现任何的考试作弊等现象。
1.3 德育促进校园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其风气的好与坏与整个校园的精神面貌有着直接的关联,与此同时,也将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态度同步体现了出来。具备良好的学习风气可以本质性的促进学困生的学习和发展。将德育教育实施进来,可以使校园风气和班级学习风气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实际的教学质量提升上来,进而积极的促进学困生的学习。
1.4 德育提高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
通过德育教育的全面实施,可以使学困生的意志力提升上来,使学困生的责任感得到有效提升,对学困生以往的不端正学习态度进行有效的改正,使学困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对于学困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实现学困生的更好发展。
2 如何加强对学困生的德育教育
2.1 通过课堂对学困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最不可忽视的一个学生群体就是学困生,而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主要的依托就是课堂教育,举例来讲,在数学课堂的实际教育过程中,可以对学困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要求其对于数学课本中的公式,定义进行简单的总结;在一些政治课堂和历史课堂之中,教师可以深入的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先关内容,对学困生自身对于整个社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提升上来,进而在具体的学科学习之中,更好的投身进来,使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上来。在体育课之中,对学困生努力拼搏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进行重点培养,进而对学困生的学习意志力进行培养。
2.2 加强家庭德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要想更大程度的实现德育教育,使学困生实现更好的发展,则学困生的家长必须要积极参与进来,所以,在对学困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对家长的参与进一步加强,使家庭和学校之间相互结合和共同教育的局面得以形成。举例来讲,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积极的鼓励学困生的家长,参观实际的德育课堂,并且点评整体的校风校纪,使德育的丰富性提高上来,还可以将一系列活动采取进来,使德育对于学困生的促进作用发挥出来,实现学困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结语:总而言之,本篇文章主要对德育对学困生的促进作用及其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当前阶段学校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就是学困生,因此,必须要加大重视力度,而且将相应的德育实施进来,开展全方位的教育,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明确德育对于学困生的促进作用,通过课堂的方式更好的实施德育教育,在多个学科之中,有效渗透进来,与此同时,还要实现家校联合,通过此种方式,对家庭德育进行进一步加强,使学困生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场所均实现德育发展,而基于德育的不断渗透,可以使学生自身对于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上来,并且更好的追求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张林,传书.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记全国模范教师,黔江实验中学校长王永阳[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2):6+1-2.
[2]包艳,金越.大数据时代高校学困生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6):134-138.
[3]陆书建,倪松根.马克思人学视野下的高校学困生转化机制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1):150-151.
本文系河池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B类课题(宜州区一中学困生教育问题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20B-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