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人教版初中历史《秦统一中国》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吴声孟
[导读] 本轮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的亮在于对教育本质的重新定位。
        吴声孟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钱库镇第一中学      325804
        【摘要】本轮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的亮在于对教育本质的重新定位。以历史教学为例,传统的历史教学在于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概括历史真理,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而后现代历史教学主张通过历史学习揭示历史真相,探究历史现象的相似性和稳定性等特征,探索历史长时段的稳定性中显现出历史的价值,使学生获得思维拓展与意识成长,提升学科价值素养,从而使历史的学习更好地服务学生的人生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 秦统一中国
        一、提升学生核心能力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2岁上下,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可以进行假设和演绎推理,并且能够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逐步引导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
        在《秦统一中国》一课“分析秦灭六国原因”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展示了“商鞅变化的内容”、“秦灭六国时序图”、“秦王嬴政‘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策略”,让学生观看幻灯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灭六国的原因。
        学生通过回顾商鞅变法、观察“秦灭六国时序图”、“秦王嬴政‘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策略”,发现了一个规律,秦灭六国的时序是有规律和谋略的。秦王嬴政延续了秦昭王“远交近攻”的策略,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从两翼出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
        我们历史老师要在传授历史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原来历史不是孤立的,历史是一个整体,历史事实间存在这必然的联系。要通过历史教学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
        二、建构学生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时空观是学生掌握并学习好初中历史课程的必备综合素质,是培养学生提升学习历史课程的重要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时空观,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在分析秦统一中国影响这一环节时,我展示了“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让学生对比这三幅图,归纳出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树立学生唯物史观
        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对世界的两大贡献”。因此,他的理论价值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思辨性。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如,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土地、粮食、农具就是人类最重要的物质生活和生产资料。因此,我在本课教学“秦统一中国原因分析”这以环节中,特别强调“商鞅变法对秦统一中国的作用。”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激励了新兴地主开垦荒地的积极性,也维护了他们开垦荒地的利益,使得秦国国土面积在战国后期接近东方六国之和”,同时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秦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秦与六国交战储备了大量的物资。有了物质基础,秦国才有可能统一全国。
四、传授学生历史方法
        历史人物评价是历史学科中一项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要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就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非常容易受到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影响,而且中国人习惯以好人、坏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标准去评价某人的价值,很难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传授学生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
        如,在本课教学最后总结提升阶段,我布置了一道题目:说一说,秦始皇是怎样一位皇帝,评价依据是什么?
        有一位学生评价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问及缘由却不得而知。为此,我适时跟进为,问有没有赞同这位同学的观点。在补充答题学生不完整的答案后,我告知学生,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根据历史依据去评价。如,在本课中因为秦始皇在“创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废分封,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下令“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大修驰道”、“下令修筑长城、开凿灵渠”等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建树,他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称号。
        在褒扬秦始皇历史功绩的同时,我又在另一位学生根据下一课“秦的暴政”内容中关于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而亡秦这一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到,从这个角度讲,秦始皇又是一位暴君。
        在综合上述两个结论的基础上,我和学生共同总结出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方法:论丛史出、全面评价。
五、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也是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历史教育培养的人首先是国家的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有利于青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筑牢我国的思想防线。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传承的认同感。在“统一文字”这一环节中,我展示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印刷字体”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在课堂小结时,我进一步强调:秦朝的统一不仅仅是在地理上的合并,国家的统一,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给人民心理上的强烈认同感和凝聚力。正是有了这种情感和力量,在以后的岁月中,哪怕更多的正确更迭,再乱的局势,再强的外敌都无法中华民族分割开来。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并非朝夕之功,必须依靠历史教师在观念上的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学科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谈娟:《思维能力导向初高中教学衔接》,《历史教学》2020第4期。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
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