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
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浙江省衢州市 324006
选自:《<论语>选读》
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3版 —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12(2020.6重印)
课前预习任务:
1.熟读原文、注释、翻译。
2.结合全文,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及在文中的体现。
3.你对“知其不可而为之”持何态度,为什么?
学情分析:
文本由原文、注释、译文等三部分组成,学生不存在文意理解上的障碍。《论语》各篇章之间本身没有严密联系,不过,选入《<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的篇章,应该存在某种内在联系,这是学生不一定能理清的。其次,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语言是人物情感的外化,体会人物语言之中的情感和语言背后的内涵也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最后,在理清篇章思路和体会人物情感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评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也是本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文本分析:
《论语》是语录体文言作品,文言知识是学习本文的载体,人物语言及语言背后的人物情感是学习本文的内核。《<论语>选读》是对《论语》篇章的重新编辑,理解文本内容和编者意图殊途同归。同时,作为“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则是学习本文的核心目标。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1)文言知识:文言实词“弑”、文言虚词“而”、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等。
2)分角色朗读,体会孔子、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等人对话中所包含的的情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
1)梳理本文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
2)把握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等人对话中的真实意图。
3.文化传承与理解:正确理解与评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点:
1.体会人物对话中包含的情感。
2.正确理解与评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
一、学生独立思考,陈述编辑本文理由:
我们知道,《论语》是语录体作品,篇章之间本无严密联系。如果你是编辑,把这七篇内容编入“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是基于什么标准?如果可以,我们还可以怎样编排本文内容?
教学思路解说:本教学环节,意在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文本解读兴趣。
1.标准一:先点明主旨,后从直接、间接两个方面体现“知其不可而为之”。14.38 直接点出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初步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14.21 、9.9 直接体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18.5、18.6、18.7、14.39 间接体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3.标准二:参照教材附录《孔子世家》,按时间顺序。14.39 孔子击磬(于
卫国)。有荷蒉者过门,……18.6 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18.7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14.38 子路宿于石门。……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14.21 陈成子弑简公:齐简公四年(鲁哀公十四年)9.9 鲁哀公十四年,狩大猎。……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
3.标准三:先从直接、间接两个方面体现“知其不可而为之”,后总结感慨。
14.21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直接体现;18.5、18.6、18.7、14.38、14.39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间接体现。9.9 是孔子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感叹。
4.其他编排标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思路解说:本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篇章内在联系,同时,通过讨论,了解其他编排标准的合理性,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本文的对话,情感饱满,人物形象鲜明。请先自由朗读体会,再和同学一起合作,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然后在()内填写表达情感的词语。
孔子(郑重地)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哀公(无动于衷地)曰:“告夫三子!”
孔子(无奈地)曰:“以吾从大夫之后,……君曰‘告夫三子’者!”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惋惜地)曰:“凤兮!……今之从政者殆而!”
长沮(嘲讽地)曰:“是知津矣。”
桀溺(不解地)曰:“滔滔者,……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丈人(不满地)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晨门(不屑地)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荷蒉者(感叹)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不以为然地)曰:“鄙哉,……深则厉,浅则揭。”
小结:孔子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持,哀公对“三桓”乱政的司空见惯,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等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否定,都一目了然。
教学思路解说:本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分角色朗读和语言品味——中,体会人物对话中情感。
三、正确理解和评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为了便于形象地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请大家看一段视频——电视剧《亮剑》第七集“骑兵连长一人向日军骑兵联队冲锋中阵亡”片段。
请问:你如何评价“骑兵连长”的行为?你是支持“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支持“知其不可而不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和同学讨论,然后回答。
小结:“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执着追求精神和牺牲精神。从行为的目的上看,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具有极大的动员作用和榜样力量。其次,从斗争策略上看,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教学思路解说:本教学环节,意在了解学生如何看待“知其不可而为之”,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展开辩论。以上答案仅供参考。
四、总结全文
从孔子到子路,从《亮剑》中高喊“骑兵连,进攻”的“骑兵连长”到《集结号》中带领连队仅剩的46人坚守老窑厂,抵抗国军一个师上万人轮番进攻的连长“谷子地”。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丰碑。今天,当我们重温“知其不可而为之”时,周礼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孔子毕生对“道”——真理的执着,依然带给我们真实的感动。这,应该就是我们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真正收获。
小结:知其不可而为之即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李 胜 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语文组 324006 lsheng7708@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