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nation到minzu—湖北民族大学英文名称变更谈我国民族特征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郭玉娇
[导读] 近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中华民族这一国族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郭玉娇
        湖北民族大学 湖北省恩施市  445800
        摘要:近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中华民族这一国族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随着客观事实的变化,各少数民族院校修改学校英文名称,将nation修改为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汉语拼音minzu,这一动作表明我国对本国民族现状的正确把握,我国独有的民族特征也日益凸显。要解决好国内民族发展问题就要加强民族间团结协作,加强民族融合,加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维护祖国统一。
关键词:民族 族群 民间信仰 命运共同体

        2019年5月28日,湖北民族大学的官网发布湖北民族大学章程,正式将湖北民族大学的中文名称由湖北民族学院变为湖北民族大学英文名称变为HubeiMinzuUniversity,湖北民族大学的更名,我们可以发现他把以前英文名称中的Nation换成Minzu,正释放出来一个信号,我们国家对我们国家民族这一词语的解释有了新的内涵,我国的民族特征以及民族院校已经不能简单的用Nation来表示,而需要用充满中国特色的汉语拼音Minzu来表示,官方的发表表明我国的民族特征与世界上其他的民族特征是大有不同的,尤其是与英美体系中昂格鲁,撒克逊民族特征有区分。“民族”一词在中国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也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征。
一、中国的民族的特征
(一)解释nation和minzu的区别
1、二者的解释意思不同
        nation是英语民族的意思,它翻译过来是民族、国家、国民的意思,在西方国家,nation往往指代的国族的意思,然而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政治上并不存在哪一个民族占统治地位,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政治上是平等的,用哪一个民族来代表都不合适。minzu是中国的汉语拼音,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来的词语,在中国古代民和族是两个意思,而nation更接近于族的意思,族解释就是族群。从字面上来看,nation表达的范围更大,而minzu表达的内涵更加丰富。
2、二者形成历史渊源不同
        nation族群是西方概念,是以文化为特征划分的,从历史的和自然的角度来看就是自然形成的族群,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群体,更看重的是血缘和家族的关系,而在中国来说,民族带有很强的政治性,有很多民族都是在建国以后,由国家认定和划分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给少数民族和少数族群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加实惠的政策,也为了稳定国内形势,维护祖国统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民族识别工作,在充分照顾合族群内部人民的意志,并且充分考虑了历史与现实状况,将一些族群划分为某少数民族,识别工作给了少数民族政治上的身份,以及平等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少数民族受压迫的情形,改变了旧中国民族成分和民族称谓混乱的情况,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经过识别的名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都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不是人为的制造出来的,民族识别工作并使要创造新的民族实体和民族称为,只是帮助部分人们共同体找到同根同源的少数民族。
3、二者使用范围不同
        nation是一成不变的意思,minzu在不同的情境下表达不同的意思。在英语中,nation不论在何种时候都是表达为族群、国家、民族三种意思,对应的人们共同也是相同的。而在中国,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不同的场景表达不同的意思。当说到某某民族的时候就是只得是某少数民族的人们共同体,在说到中华民族的时候,说的是由汉民族和全体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人们共同体,有国族的意思,当说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候,就是代表的是在某个区域内各少数民族的集合。如果对外交往的时候,少数民族也用nation翻译,就有被歪曲翻译的风险,将某个少数民族的集合体当成是一个国族的概念,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会给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的个人可乘之机。中华民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实体。
(二)中国民族的特征
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公有56个民族,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国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对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值得考究的历史资料,丰富灿烂的文化享誉全球,敦煌飞天文化奇迹告诉我们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国的发展与建设也离不开个民族共同奋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民族共同努力,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改造,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不是某一个民族能够单独完成的事情,各民族团结一心,凝聚力量,中华民族正朝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逐步迈进。在前进的道路上,各民族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人民好干部孔繁森(汉族),19岁就收养25个孩子的都贵玛(蒙古族),为国家统一与和平做出贡献的班禅额尔德尼(藏族),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前进路上不可缺少的助推力。虽然民族人口、经济、势力大小、影响力不同,但是他们对中华民族而言都是同等重要的。


2、5000年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
        为何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延续下来?中华文明起源很早,但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文明始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争相表达自己的思想,加上统治者开明的态度,百花齐放,奠定了中华文明强有力的文化基础。而且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历史上从未听过有种族歧视或者民族灭绝的政策,历史上中国各民族建立的中央王朝都是本着民族融合的态度制定民族政策,有边境互市政策,有和亲政策,有分封政策,有以夷制夷政策,从客观上都促进了民族融合,而且我国民族成分并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多个民族融合而成,以一个民族的先进文明为中心不断向外同化,这就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奠定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3、国内外民族政策区别
        根据我国的国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自治政府,行使自治权,让少数民族人民自己管理本地区的事物,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在自己聚集的地区拥有充分自主的权利,熟悉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下,能够更好的发展地区经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实现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利于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统一。西方国家在人权的外衣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国内民怨沸腾。中国各民族平等,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在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政策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向民族地区有所倾斜,各项惠民政策优惠政策都会向民族地区提供帮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差距,维护民族平等。
        在对待民族文化的政策上,我国历来都是实行的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坚持政治统一,文化多元。文化本身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各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也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的过程,承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才能使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要始终保持包容的态度,各民族文化既然存在,那么就有他的优点,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的文化都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都为充实中华文化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比较而言,国外有许多民族都是排他主义者,只允许本民族的文化的存在,或者说只允许赞同本民族文化的文化存在,这是造成许多优秀的文化,最终走向灭绝,甚至在文化中也有歧视,他们看不起欠发达地区的民族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认为他们是原始的,是野蛮的,其实这种思想还是一种种族歧视思想的文化体现。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定义
        2005年中央召开民族工作会议,确定将我国对与民族的官方定义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民间信仰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这之前,学术界对民族的官方定义一直是沿用的斯大林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1、关于共同文化
        对于民族共同文化的解释的完善表明,民族定义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我国的民族情况不同与西方国家,需要用符合本国国情的定义来解释民族本身和民族现象。同一民族不同文化,例如我国的三大藏区,四川境内的藏族和西藏境内的藏族都是信奉佛教的民族,都是藏族,但是因为地理环境不同,佛教文化也产生了不同的特点。还有不同民族统一文化的现象,在各民族聚集的地区,经过长时间的融合,民族之间的界限已经渐渐模糊,形成了地区文化特点而不是单一民族的特点,所以用共同文化已经不能界定一个人们共同体是不是一个民族。在我国民族逐渐成为一个身份象征而不是实体,文化主体是不会灭绝的,但是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变。
2、关于共同心理认同
        我认为一个民族的内核并不是表现在表面的语言文字、文化表现形式,共同的心理认同才是民族最核心的内容。只有拥有了共同的心里认同,他才会意识到自己是这个民族,才会将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在划分民族类别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某个名人们的共同体,对自己究竟归属于哪个民族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这就是共同的心理认同。而经过几千年的民族大融合,各民族都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在定义民主的时候,用共同心理认同代替共同心理素质,更加符合实情,更能够体现作为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的特征。
三、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是历史的产物,现阶段我们要承认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仍具有差距,承认差距才能够制定相适应的发展政策,对症下药。但是民族融合也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我们国家的各民族已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实体,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都认同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因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所生活的地方用有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并且有辽阔的生产土地,而汉族在生产发展中则掌握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生产经验,以及管理经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因此,在今后解决民族发展问题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民族发展问题,说到底就是经济发展问题,实现各个民族的现代化,提高物质生产水平,提升各民族的幸福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赵海霞,孟楠·从自在到自觉:近代新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之路·西域之路
【2】张前,张晓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贵州社会科学
【3】陈晓婧·社会表征视阈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新疆大学学报
【4】牛新春·对“民族”概念的一些思考·现代国际关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