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鹏
河南省实验幼儿园 450000
摘要:基于元认知理论和幼儿心理特点,针对大班幼儿自主游戏当中的探索性行为展开分析,以观察研究方法比对分析了低水平和高水平探索性行为表现,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教育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大班幼儿;自主游戏;探索性行为;教育策略
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关键渠道,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采取游戏化课程的方式展开,自主游戏作为课程游戏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有效关系到幼儿的发展,而游戏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探索性上,即幼儿能否在游戏当中通过自主探索解决一些问题,形成一些经验。
一、理论基础
三岁是一个孩子走向具有个性化人生的起点,从三岁开始,很多幼儿会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奇迹,比如一些孩子会突然间说出特别奇怪或者特别具有哲学意味的话语,一些孩子特别容易恼怒,大部分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成年人很难理解。换而言之三到六岁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抓住这一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是促进这一阶段幼儿成长的关键。
游戏是幼儿获取知识经验的最主要途径,幼儿的各项能力获取途径基本可以归纳为游戏。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大班幼儿应当能够在游戏活动当中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探究问题,笔者认为应当理解元认知。元认知简单理解即一个人大脑的运行逻辑是先观察到一件事A,然后产生反应B,这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当加入反思,即对反应B进行反思产生新的反应C。这个过程是认知过程的调节过程,此为元认知。探究性本质上应当是一个认知过程的调节过程,即要在大脑中形成纠错机制,当面对一件事A,人的大脑需要反复针对A进行思考,相当于大脑中有很多个声音在反复辩论,最终胜利的声音反应出来。这个过程则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二、大班幼儿自主游戏探索性行为分析
为了明确大班幼儿在自主游戏活动当中的探索性行为水平,采取行动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和自然观察法,在大班自主活动中进行相应的观察研究,主要游戏包括:1.沙水区:沙水区是幼儿探索沙和水的区域,幼儿舀水、拍打水、把水注入容器中感受水的流动,掌握水的特性,在堆沙、挖渠道、筑墙中体验沙的松软、了解沙的可塑性。2.积木区:S户外积木区是幼儿进行搭建游戏的场所,所投放的是中大型的单元积木具体积木形状和种类。3.滚筒区:滚筒区投放的材料是由天然硅胶制作而成,高低、粗细不同的圆形滚筒构成,共有四种大小型号不同的滚筒。4.梯木方箱区:区域中包含高中低高度不同的人字梯、直梯、四种长度的木板,还有大中小不同的方箱。活动中幼儿可以将高低不同长短不一高低不同的梯子、木板、方箱自由组合在一起,搭建成不同的结构,进行探索,相互配合,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想象力,感受着高、低、长、短、钻、爬等动作,发展幼儿的大肌肉动作,体验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
上述几个游戏所用材料大部分都是低结构材料,需要幼儿自主的选择游戏材料,自主游戏区别于规则游戏,没有固定的玩法,需要幼儿主动探索游戏的不同玩法。
从观察中发现,部分幼儿对自主游戏的主动探索性不够,在游戏活动当中出现漫无目的摆弄材料的行为,仅知道材料该如何使用,可以做成什么,即上文提及的面对事件A直接产生反应B,没有对B的思考,没有新反应C产生,换而言之,幼儿在游戏当中仅仅是通过动手完成认知过程,没有开动脑筋,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在研究初期,由于游戏都是比较新鲜的游戏,幼儿有较大兴趣去自主游玩,比如在沙水区中玩沙、玩水,在梯木方箱区对不同木板和方箱进行摆弄等,但随着拼装完成,或是多次重复后,兴趣逐步流失,后期仅仅只是摆弄材料,不再进行思考,游戏挑战性丢失。
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高水平的探究性行为通常表现为在操作材料上有明显的目的,玩游戏的过程当中会出现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即动手过程中又在动脑思考问题,逻辑流程如下,猜测问题结果→发现矛盾→反复试验→产生新问题→针对新问题进行思考→解决问题。
高水平探索性行为应当是在动手又动脑的情况下,不断关注事件A和反应B之间的联系,进而产生新的反应C,在某些特定游戏中部分幼儿产生了这些表现,如在沙水区的游戏中,有幼儿发现用手将水捧起来,很快手里的水就没有了,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有的幼儿进行思考,为何水会从手里流走呢?最终发现手指之间存在缝隙,水就从指缝中漏走了。这个结论B,是幼儿在认知游戏活动中产生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经过了思考,尽管没有产生新的结论或反应C,但证明了结论B的正确性。
结合上述不同的探索性行为表现来看,大班幼儿在自主游戏当中,宜采取必要的措施促使幼儿从低水平探索性行为转变为高水平探索性行为。根据上述两类截然相反的探索性行为表现可知,核心要素在于兴趣。一方面,在同一个游戏活动当中,不同的探索内容,产生不同的探索结果,易激发幼儿探索兴趣,这种层次性,激发幼儿的疑问,从而产生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同一游戏当中探索的结果与猜测的结果不相同时,也会激发幼儿的疑问,进而诱发探索兴趣。
三、大班幼儿自主游戏相关教育策略
从元认知角度出发,幼儿的智力既不来源主体,也不来源于客体,而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在自主游戏活动当中,幼儿需要通过操作客体进行探索来建立知识经验,在探索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策略选择的差异,在客体材料选择上就会产生差异,而差异化的客体材料进一步影响幼儿的操作方式,操作方式的差异则可能导致最终结果与预期结论产生差异,此时疑问产生,探究欲望就产生了,遵照这一思路,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构建适宜的物质环境,为了引发幼儿的自主探索,应当首先创建一个适宜的自由开放且丰富多变的物质活动空间,解决幼儿自主游戏活动场地问题,可利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设定自主游戏场地,具体实践当中应当依托幼儿兴趣、需要、经验、发展水平和游戏活动内容来创建环境。
第二,构建适宜的精神环境,利用适宜的精神环境来引导幼儿自由探索。适宜的精神环境有助于让幼儿与幼教处在平等和谐氛围中,进而更好地帮助幼儿进行自由探索,在精神环境创设中同样需要了解幼儿需求,要根据幼儿需要创建环境,尽量保证环境的开放性,同时确保具备一定的空间用来幼儿独立思考。
第三,材料投放适宜,应提供丰富多变的游戏材料供幼儿自行选择,并且顺应幼儿的尝试性错误。在游戏指导中发现大班幼儿在自主活动时,对材料的操作是先于观察的,在记忆恢复策略不强的情况下,很多幼儿会产生错误的操作,而记忆恢复策略取决于幼儿的元认知能力。当然大部分幼儿一般不会选择记忆回复策略,而是去想象,并根据想象进行新的尝试,这种尝试有时是错误的,从小班一直到大班,幼儿的知识经验是会成长的,特别是认知方面,这些积累的知识经验会成为幼儿记忆恢复策略应用的关键。实际上如果幼儿选择记忆恢复策略,往往在探索上没有太大的效果,换而言之,幼儿在材料选择、材料操作等方面均立足于已经具备的经验,而不会产生新的东西,若孩子依靠想象去进行尝试,虽然会出现错误尝试,但是却有新知识经验的产生,并且易诱发幼儿质疑,这是探索性行为发生的前提。
第四,应立足幼儿需求,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将问题隐含在材料当中,促使幼儿在实际操作材料的过程当中关注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材料应当具有层次性、目的性、多样性,并且要在投放材料后根据幼儿需求随时调整。例如积木区的区域游戏,起初这个游戏中只有一些常规的积木,而且尺寸和数量都有限。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发现,活动所使用的积木,缺少足够的多样性,游戏兴趣下滑,探索行为受到限制。因此,对积木区的积木材料进行了优化完善,设置了多种尺寸和形状的积木,如半圆型(直径20cm,厚度5cm,数量24)、圆型(直径20cm,厚度5cm,数量25)、半圆环(直径40cm,厚度5cm,数量70)、大长方块(60x10x5cm,数量75)、中长方块(40x10x5cm,数量74)、小长方块(20x10x5cm,数量218)、正方块(10x10x5cm,数量153)、长方体(10x10x20cm,数量131)、正方体(10x10x10cm,数量141)、小三角形(等边长为14cm的直角等腰三角形,数量为156)、大三角形(等边长为20cm的直角等腰三角形,数量为140)。通过对材料的丰富,让幼儿展现出了显著的探索行为和动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大班幼儿自主游戏当中的行为,采取适宜的策略引领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对于促进幼儿成长具有极大价值,因此要求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真正的需求,为幼儿自由探索创造条件,特别要在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材料投放等方面支撑幼儿的自主游戏活动,促使幼儿产生疑问,激发探索兴趣。
参考文献
[1]林青妹.幼儿园区域游戏推进策略[J].名师在线,2020(04):56-57.
[2]王海燕.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1):23-24.
[3]李继会.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指导[J].《科学咨询》,2016(05)):92-93.
[4]闻静.幼儿园区域游戏观察[J].《小学科学:教师》,2016(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