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玲
临沂, 276000, 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该研究在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构建英语阅读学习共同体,开展实践探索,探讨其有效性。将网络学习共同体引入英语阅读中,能够为大学生英语阅读提供丰富的资源、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以及构建和谐阅读环境,丰富阅读形式,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英语阅读共同体;阅读模式
1.引言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一种新的外语教学常态(陈坚林、王静,2016:7)。英语阅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英语语言输入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渠道,是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必不可少的途径。然而,目前大学生英语阅读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阅读量不大,阅读材料的选择存在困难;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缺乏阅读兴趣(辜向东,洪岳,杨瑞锦,2017:68);学生阅读素养不高、缺乏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等(亓明俊,王雪梅,2019:117)。互联网+阅读学习共同体或许可以为大学英语阅读提供新的思路。
2.相关文献回顾
况姗芸(2005:33-35)提出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指出其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 (包括教师、专家、辅导教师等) 基于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 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在线学习团体。学习共同体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认知策略 (Stefanou&Salisbury-Glennon, 2002);同伴间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Smith et al., 2009)
英语教育领域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大多是对其在某一英语课程学习中的模式构建。如陈娟文等(2017)对基于SPOC的英语学习共同体进行探讨;龙晓翔等(2018)针对商务英语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提出了构建基于QQ群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在针对互联网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共同体研究中,针对英语阅读的研究较少。
3.理论框架
该研究以Wenger(1998)的实践共同体理论和Engestrom(1987)的活动理论为基础,构建该阅读实践的理论框架。Wenger(1998)认为,共同体有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共同体成员拥有共同的“领域”,即共同的某一身份特征、承诺或愿景;其次,共同体成员构成一个社区,互相产生关系,发生互动与交流; 再次,共同体成员有共同的实践,在此活动中建构或创造知识。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总结了本研究中“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表1 在线英语阅读共同体基本特征
Engestrom(1987)的活动理论体系包含七个成分:主体、客体、工具、规则、共同体、劳动分工和成果。根据此理论,英语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参与活动的个体;客体指活动选取阅读材料及活动目标;工具是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概念、符号及即时交流工具等;共同体是基于活动参与者(学习者、领读者、主持人)目标和实践活动组成的学习共同体;规则是指活动组织过程中形成流程、时间、组织和相关社会规范等;劳动分工指参与者在活动中的不同任务分工;同时,由于该活动是在线活动,其学习共同体还应包括批改网、学习通、微信等平台,将其作为个体学习交流的环境;活动的成果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丰富阅读者的知识,客体转化为成果的过程中还伴随着活动主体的反思。这就构成了该共同体的活动理论模型。
4.互联网+英语阅读共同体的模式和实践
4.1模式和实践
英语阅读活动形式是邀请英语教师和英语阅读爱好者作为领读者,带领学生同读一篇英语文章或一本著作。活动通过微信平台和批改网阅读资源平台发布并附阅读文本材料和思考问题。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基于网络平台建立英语阅读共同体,促进成员间的联系。学习者分享自己的英语阅读历史,并在阅读完他人的阅读历史后给出反馈或反思;要求学习者分享和反思自己的自主英语阅读策略。第二阶段共同体成员自行阅读文章或著作并通过学习通回答问题;领读者选择性地给与反馈;第三阶段则是在约定时间以微信群形式举行在线论坛,参加者在线交流答疑。该活动选择的阅读材料包括英语散文、英语时事、英语小说等等不同体裁和题材。第四阶段,学习者撰写英语阅读反思日志。
4.2 结果分析
阅读共同体框架下阅读者之间需要相互分享和支持。在这样的学习社区,学习者通过分享英语阅读历史,思考和分享他们的阅读经验,这样他们就可以看到共同的主题和情况,从而提升阅读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分享和讨论他们管理自主阅读的不同策略互相学习。此外,互联网阅读材料的多模态呈现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效率。
5.结论
本研究是互联网背景下英语阅读模式的新探索。信息化技术使英语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了阅读材料的模态,而共同体的组织方式增进了阅读者之间的互动,提升了阅读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了其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Engestrom. Y.. Expansive Learning at Work: Toward an Activity Theoretical Re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001,14(1):133-156.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B. L. Creat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Liberal Education , 2009(5): 122-124.
Stefanou, J. R. & D. Salisbury-Glennon. Developing Motivation and 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Through an Undergraduate Learning Community.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 2002(1): 77-97.
陈坚林,王静. 外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常态变化与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可视化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6(2):3-9.
陈娟文,王娜,李金玉.SPOC学习共同体构建探析—以大学英语SPOC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为例.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4):58-61.
辜向东,洪岳,杨瑞锦.“大量阅读输入”教学模式下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态度—基于学生学习日志的历时质性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3):68-78.
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开放教育研究, 2005(04):33-35.
龙晓翔,张娟,贾清贤.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17-119.
亓明俊,王雪梅.大学英语阅读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实施—以某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为案例. 外语教学研究,2019(4):116-128.
作者简介: 吴金玲,女,汉族。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学生。 邮箱sdjnlj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