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6期   作者:李星星 吴倩怡
[导读]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非连续性文本与语文课程的关系,从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非连续性文本教
        李星星  吴倩怡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摘要: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非连续性文本与语文课程的关系,从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第二部分承接第一部分对近五年全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进行分析,对试题的分析从文本和题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试题考查的知识类型以及题型的设置。第三部分基于现状分析,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可行性阅读建议。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初中语文,阅读试题
        近年来,语文教育界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度不断增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逐渐成为全国众多省份中考语文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试卷中的考查比例呈上升趋势。本文拟通过对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分析,对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一、非连续性文本与语文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次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提出了要求:“第三学段(五到六年级)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七到九年级)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自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研究逐渐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得到了重视。根据课程标准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们可以知道,初中生不仅要能够领会复杂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的意思,还要从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然而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阅读材料诗歌、散文、小说等连续性文本作品占较大比重,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是以连续性文本的学习为主。这些文本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与鉴赏能力,同时也体现出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而“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非连续性文本的出现即丰富了文本类型,又打破了语文课程在“工具性”方面的限制。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学习语文,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得以提升。纵观近几年各省市中考试卷,非连续性文本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生活领域。让语文课程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语文,更加强了与其他领域和其他学科的关联。
        遗憾的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在教材中较少,导致实际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材料大多来自于中考试卷。因此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依赖于中考试卷,试卷的练习和讲解成为学习非连续性文本的主要方式。对于初中阶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研究则与中考试卷密不可分。
        二、近五年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梳理
        本文选取2016年到2020年全国各省中考试题为样本(中考不统一试卷的省份,以各省省会城市的试卷为代表,由于篇幅的限制,省会城市未出现非连续性文本试题,非省会城市出现暂未统计),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文本和试题进行分析。
        
        (一)、各地区文本信息汇总:
        
表1-1 2016年各地区文本信息
 
        如表1-1所示,我们可以知道,2016年有四个地区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分别是北京市的“京剧和梅兰芳”,江苏省的“苗族文化”,广东省的“互联网安全”,辽宁省的“旅游与读书”。从文本类型来看,2016年的文本类型以纯文本为主,只有北京市的试卷是以文本和图表的方式出现的,大多数地区文本类型较为单一。
表1-2 2017年各地区文本信息
 
        如表1-2所示,2017年有六个地区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分别是北京市的“清洁能源”,江苏省的“古诗诗人”,广东省的“书院”,辽宁省的“雕刻”,山西省的“医疗药品”,福建省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山西省和福建省是第一次在中考试卷中出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文本类型依旧是以纯文本为主,只有北京市和福建省以文本和图表的方式出现。
表1-3 2018年各地区文本信息
 
        如表1-3所示,2018年有六个地区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分别是北京市的“博物馆”,重庆市的“如何成为学霸”,广东省的“数字化阅读”,辽宁省的“汉字注音”,山西省的“阅读”,福建省的“归国潮”。其中重庆市是第一年在中考试卷中出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文本类型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形式,不再以纯文本为主要的考查方式,除山西省外,都以文本加图表的方式出现。由此可见,非连续性文本不仅考查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学生有图表分析能力。
表1-4 2019年各地区文本信息
 
        如表1-4所示,2019年有九个地区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分别是北京市的“脱贫”,浙江省的“主题博物馆”,重庆市的“劳动教育”,广东省的“黑洞”,辽宁省的“体育与健康”,山西省的“问题意识”,福建省的“航天科技”,陕西省的“睡眠”,安徽省的“机器人学习”。其中陕西省和安徽省是第一年在中考试卷中出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文本类型依旧是以文本和图表的方式出现,只有第一年在中考试卷中出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安徽省,以纯文本的方式考查,文本类型的多样化已经成为大多数地区的选择。
表1-5 2020年各地区文本信息
 
        如表1-5所示,2020年有十二个地区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分别是北京市的“老城保护”,浙江省的“近视”,广东省的“阅读”,辽宁省的“文化遗产”,山西省的“心理健康”,福建省的“志愿服务”,重庆市的“情绪”,陕西省的“载人飞船”,安徽省的“劳动教育”,河南省的“月球”,天津市的“人工智能”,湖南省的“在线教育”。其中河南省和天津市是第一次在中考试卷中出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从文本类型来看文本和图表出现的数量相当,大体上文本还是占据主要地位。自2020年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地区,在数量上趋于稳定。
        总的来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数量,自2016年到2020年呈增长趋势,由2016年的四个地区到2020年的十二个地区,有大幅度增长。文本主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表1-1到表1-5来看,考查频率最高的是与“阅读”相关的主题,阅读不管是对语文课程,还是对于日常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航天科技”,“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语文课程涉及较少,而从这几年的考察趋势来看,阅读面的广泛十分重要,不仅仅要阅读文学类的文章,社会多个领域的文章都要有所涉猎。
        (二)各地区题目汇总
        各地区的题目汇总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试题的题量和试题的题型。
表2-1各地区题量汇总
 
        从表2-1中我们可以看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题量从2道题到5道题不等,其中3道题的占比较大,有接近一半的试卷都有3道题。试题在题量上最多5题,最少3题。题量适中,3道题成为大多数地区试卷的选择。
        试卷考查的题型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这几类题型中选择题一般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试题通常为“根据对材料的理解选择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例如:2020年河南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第一小题“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的理解以及信息提取能力,需要学生理解材料,并且能提取出相应的信息。
        填空题分为词语填空和句子填空,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以及信息提取能力。例如:2020年北京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第一小题“根据图1中的信息,结合上下文,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应填入的名称依次为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_”要求学生根据图片信息以及上下文的连续性来补充材料,不仅要理解材料内容还要学会识图,非连续性文本考查的不仅仅是文本的阅读还有图片、图表的分析等的综合能力。
        问答题的考查较为灵活,分为开放性试题和封闭性试题。开放性试题多考查学生的材料应用能力,封闭性试题则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封闭性试题例如:2019年安徽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第二小题“材料三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这一题考查学生说明方法,答案具有唯一性,而开放性试题试题更为灵活,例如:2020年陕西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第三小题“班会的讨论环节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满足于待在舒适区,有的同学想要冲出舒适区,却苦于没有好办法。针对以上两种现象,你准备即席讲话,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试题考查学生材料应用能力及书写能力。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提高的思考
        根据上文对试卷的分析,我们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试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呢?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从表1-1到表1-5可以看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主题涉及面非常广泛,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应该进行广泛的阅读。教师首先要增强自己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素养,扩大阅读面,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少一些功利性的教学,多专注于语文本身。教师在平时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应用,将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与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相结合,少一些功利性的讲解,多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目前还是以考察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为主,而在平时的学习中,语文教师要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最后,非连续性文本越来越得到语文教育界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省份在中考中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在中考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虽然语文教材中较少,但是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有很多,教师应该把握住仅有的资源,并且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资源利用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分数的提高。
        四、结语:
        非连续性文本不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时尤为重要的,提高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须的。在第四学段的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通过试卷进行,试卷中试题的研究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价值,当然除了从试卷中总结经验以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的提高,希望通过本文给教育工作者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年东,荣维东.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J].语文建设,2013.
        [3]潘红.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
        [4]施颖.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研究(2011--2019)[J].集美大学,2020.
作者简介:李星星,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基金项目:合肥师范学院2021年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研究”(2021yjs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