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学科性质到语文课程体系的观念嬗变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6期   作者:杨云义
[导读] 我国教育界从提出中学语文的工具论到后来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反映的是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观念嬗变。
        杨云义
        四川省绵阳中学        621000
        摘  要 : 我国教育界从提出中学语文的工具论到后来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反映的是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观念嬗变。工具论加剧了语文课堂技术主义的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完善了对中学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从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践的角度实现了语文课程体系的观念嬗变。  
关键词: 学科性质  工具论  人文性  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  建构主义         
        文革结束,我国中学语文的学科性质曾被定义为学习科学的工具,这加剧了语文课堂技术主义盛行的风气。随着人文学科的巨大发展,教育学的研究视野极大地拓展了空间,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不断取得进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完善了中学语文教育界对中学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从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践的角度实现了语文课程体系的观念嬗变。
         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说“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可是让孩子们只用稍多于十分之一的时间学科学,而有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收效不大的语文课上①”。吕叔湘先生对中学语文教学效益的批评隐含着的是一种更高的自我期许,一种为现代化建设奉献自我的理想情怀。他批判中学语文教学效益不高的立足点并不在语文学科的建设本身,而是考虑学生应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科学。吕叔湘先生没有意识到,中学语文教学存在效益少慢差费的问题在他大声疾呼之后竟然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问题更加凸显。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效益招致了大量的社会舆论批评。
        当时,文革结束,我国百废待兴,吕叔湘先生以教学效益为切入点,重提语文是工具的主张,意在恢复语文学科的本体地位,这在当时是一种拨乱反正。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的观点。他对语文是工具的论断或是源于叶圣陶先生。吕叔湘先生在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作的《序》中写到:“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事实上,吕叔湘先生的效益论与他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是一脉相承的。自此,中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工具论观念便在语文教学界盛行开来。
        不过,吕叔湘和叶圣陶两位先生都并未明确表示语文是工具就是他们对中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完全界定,他们只是就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感而发。然而,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语文教研人员、学校教育管理者和中学语文教师把文革中语文完全为政治服务的主张转换为完全为四化建设服务,把语文教学效益狭隘地理解为单纯地提高语言运用的技能,从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上形成了语文工具论的思维观念,加剧了中学语文课堂以琐碎的语言分析、重复的语言训练、枯燥的知识讲解为主的不良风气,不仅未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反而降低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兴趣,甚至招致了学生的厌弃,在社会上引起更为糟糕的舆论评价,甚至产生了“误尽苍生是语文”的错误说法。对此,叶圣陶先生似乎有所觉察。

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这篇文章里面,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在当时颇具震撼力的观点:“‘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说,这是革命性的。教学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学,让学生独立实践,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这些思想的火花破空而来,对大面积沉溺于讲解和训练的中学语文教师群体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从今天的角度来衡量,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
        吕叔湘和叶圣陶两位先生都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价值,但他们并未在方法论上提供出成功的实践经验和范例。叶圣陶先生坦言:“刊物的编辑同志给我来信,问我做好语文教学工作有什么窍门,我很惭愧,我答不出。”②
        而且,受历史的局限,叶圣陶先生始终未能针对语文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语文学科的性质上作出新的论断,他只是在强化自己的观点:“语文是工具,……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③
         语文工具论的出现自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崇拜科学和技术是二十世纪以来整个世界的思想潮流,在中学学科之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几乎不大与科学技术沾边,所以,在学科性质的定位上人们自然而然就把语文完全降低为学习科学技术的工具。语文的学科价值竟然依附其他学科的价值才得以存在,这种性质定位严重损害了中学语文学科的独立性。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确实具有一种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了从语文学科性质到语文课程体系的观念嬗变。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十世纪中后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量边缘学科的诞生,使得人类对科学的态度更加客观公正。人们修正了自己对科学的崇拜。今天的教育家都怀着一种谦逊的态度对待人类生活中最古老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这正是科学对研究对象的自我矫正,也是科学对人类本体价值的认识廓清。教育的对象是人,注定了教育的复杂性。二十世纪以来,现代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已经发现了生命存在和成长的复杂性,教育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在机理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具有广阔的人文视野,“情境”“意义建构”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念进入了语文课程体系的设计范畴,体现了语文学科观念的创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性质出发界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价值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④是从建构主义的理论视域来确立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能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中学语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方面描述了中学语文学科功能实现的路径,实现了中学语文课程体系的观念嬗变。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得到广泛推广和全面实践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学已经演化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小组学习、行动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学习形式,回溯中学语文学科性质到语文课程体系的观念嬗变,我们更有理由、更有信心坚持和深化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① 吕叔湘《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   《人民日报》1978年3月16日
② 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  
③ 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
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