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从数学活动“量的传递性”的设计中谈数学教学的三个层次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6期   作者:王芳
[导读] 前苏联革命家、教育家加里宁也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幼儿在学习数学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王芳
        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幼儿园       215000
        摘要:
        前苏联革命家、教育家加里宁也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幼儿在学习数学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可以说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多途径的,向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学却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式。这主要由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关键词:操作与测量  比较与讨论   验证与迁移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按其抽象性可分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而幼儿期的孩子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刚刚开始萌芽。由此,给我的启示是:在数学活动中应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主动操作,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从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但是,在一个内容出现时,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操作的契机,如何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幼儿能主动思考呢?为此,在数学活动中,我着重从以下三个环节做起:1、操作与测量;2、比较与讨论;3、思考与验证,这种顺序化的过程能促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进步,体现出师幼互动,同伴互动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主动学习,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具体归纳如下:
一、通过操作与测量,鼓励幼儿主动学习。
        对于幼儿来说,动手操作不但能让幼儿主动获得数学感性经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对于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其它教学方法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为,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动手操作能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比如,“量的传递性”这一内容是让幼儿理解A.>B,B>C,则A>C的一个逻辑思维过程,考虑到大班的幼儿能较正确地认识并用相应的词汇描述物体量的各种特征,如若采用显而易见的比较材料,孩子们就会对所要比的A与C的关系一目了然,那么幼儿在学习中则缺乏了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也就是物体间的传递过程。因此,我选择了幼儿无法一下就目测准确的一个量:即物体的“轻重”。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幼儿自由选取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品,进行轻重的两两比较。在这部分活动中孩子们能用较完整的话说出两两比较的结果,但对于A为何大于C存在着多种想法,有的说“A比C大”,原因也有种种,有的从物体的制作材料考虑,有的从物体的体积出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对量的传递性的观念比较模糊,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为此,我为每位幼儿都准备一份操作材料,即3只轻重和颜色不同的沙包,3只轻重和颜色不同的球,让幼儿运用天平测出轻重。由于沙包的体积相同,球的体积不同,根据难易程度,我首先让孩子测一测红球和绿球哪个重,哪个轻?绿球和黄球又是哪个重,哪个轻?到了第二步的操作时,难度有所增加,孩子们将比一比体积相同的沙包的轻重,先称蓝沙包和红沙包哪只重,哪只轻?再称绿沙包和黄沙包哪只重,哪只轻?在这两步的操作中,幼儿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摸一摸,称一称,大大调动了他们的探索兴趣,从而促使每个孩子都能主动的学习。
二、通过比较与讨论,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与综合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基础,幼儿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这一原则,我尝试着在教学中有层次地用图示法来培养幼儿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量的传递性”活动中,孩子们在比较A与B,B与C的关系时,都是拿着记录卡记录操作结果的,那么A到底是否大于C呢?这就是活动的关键。心理学上曾指出:幼儿的思维过程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述。量的传递性是帮助幼儿理解一个思维的方式,思维的过程,幼儿是否理解关键在于幼儿能否把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讲述,因此,两次操作,我均引导幼儿看着记录卡,相互说说比较结果,相互讨论A与C间的关系,鼓励幼儿自己思考。在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均认为A> C,可见通过上两步的主动学习,幼儿已对物体间量的传递性有了初步的感知,至于为什么A> C?有的仍说因为A比C大,而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则认为因为A> B,B> C,所以A>C。可见这一部分的孩子已经能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上升到一个思维的过程。而且还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愿望,然而为了照顾到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我们还设计了下一环节,以便让促使能力强的幼儿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对能力弱的幼儿来说仍是一个巩固再学习的过程。
三、通过验证与迁移,拓宽幼儿思维。
        在具体的学习中,我们教师应当承认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由此我们教师应当针对幼儿特点,多给机会,使知识的传授切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孩子以保证。
         在“量的传递性”前两个环节的活动中,我们已在轻重这一领域中发现了因为A >B,B> C,所以A> C。况且在每一次得出A>C时,我都让幼儿再去称一下A与C的重量,让幼儿通过再一次的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思维过程是正确的。那么在其它量的领域中是否也存在着这么一种传递性呢?针对幼儿特点,我们运用了实物:3棵高矮不同的树,3只大小不同的碗,3根粗细不同的筷子,这一次比较在提问和展示教具方面均与上二次操作有所不同?如在比较棍子粗细时,我让幼儿首先目测比较A与B、B与C的关系,然后让幼儿在脱离实物的情况下,根据两次比较结果,推出哪根最粗?哪根最细?这样通过提问和展示方式的改变,再一次调动了幼儿学习积极性,从而拓宽幼儿思维,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最后一则游戏-----小小运动会,则又把传递性拓宽到了其它领域,通过三个孩子的比赛,让幼儿以“举小旗”的游戏形式来判断谁跑得快?谁跑得慢?谁跳得远?谁跳得近?在具体游戏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兴趣是浓厚的,思维是活跃的,对量的传递性有了初步了解。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 1.幼儿是在不断的操作中自己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以独立思考及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在整个活动中孩子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  2.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并不局限于本次活动所教内容,而是积极主动的拓宽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学习知识的迁移及运用,从而促使了幼儿不同程度的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