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军
陆军边海防学院基础部/讲师,陕西西安 710101
摘 要: 高寒山地环境特殊,军人体能训练的影响比较大,通过分析研究高寒山地环境特点和对身心的影响和体能需求和影响,研究立足在平原地区进行针对性军事体能训练设置训练内容,创新训练模式,提高训练效果,提高高原寒区部队官兵身体适应性。
关键词: 高寒山地; 体育训练; 环境; 战斗力
高寒山地环境是边防官兵完成训勤任务,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环境,也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现实要求,也是打赢未来特殊环境下局部战争的根本保证,如何克服高寒山地环境对军人身心的影响,减少制约部队体能训练和战斗力的生成,研究立足平原地区训练来增强高寒山地的适应性,创新训练模式,科学组训,提高训练效果,是重要而现实的课题。
一、训练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耐缺氧训练
耐缺氧训练就是人体在低压缺氧环境下,利用缺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满足高寒山地体能需求的训练。
1.间歇性低氧训练。间歇性低氧训练包括交替进行两项内容训练:一是吸入低浓度(9%一20% )氧气,二是吸入正常浓度(20.9 %)的氧气。由于人体不能始终吸入低氧,而是与正常呼吸相交替,故将其称作“间歇性低氧训练”,此方法有可能成为“高原训练的替代方法”。
2.戴阻氧嘴训练
阻氧嘴是主要用于低海拔地区的模拟器材,模拟高海拔氧气稀薄的环境,原理是通过阻止通气量,模拟不同程度的缺氧环境,从而提高人体抗缺氧能力。
3.低压氧舱训练
使用低压氧舱进行训练是指在封闭的空间内,通过人为制造低浓度氧气,通过调控舱内的气压和氧分压,模拟不同海拔高寒山地的条件特征,引起机体被动产生各种适应性变化,从而逐步增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4.抗缺氧操训练
主要利用人体体位变化和血液的压力作用,造成脑部充血,模拟高原缺氧时一脑部血管的自主调节性扩张而形成的颅内压增高、头痛、头胀等症状。通过运动增加肌体每分钟的耗氧量和在运动中的憋气效应,造成体内严重缺氧症状和感受,从而提高机体耐缺氧的能力。带防毒面具训练、水中憋气、屏息练习等也能有效提高人体的耐缺氧能力。
(二)耐力训练
在基础训练阶段,采用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等进行3000 米跑、5000 米跑或者更长距离以及5 公里武装越野跑训练等,提高官兵的有氧和无氧耐力是高寒山地体能训练的重要基础。
1.以变速跑的形式进行徒手或者负重的长距离跑。
2.在训练安排上采取大运动负荷,使机体产生应激的适应,在反复刺激下提高受训者一有氧和无氧耐力。
(三)专项体能训练
1.开展负重山地拉练,提高高寒山地环境的行动能力。通过负重山地拉练,不仅可以训练官兵的体能,而且对提高高寒山地作战环境对人体的适应能力和综合发展官兵在高寒山地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2.进行高寒山地500 米障碍训练,发展人体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和协调等基础身体素质,增强攀、爬、跨、越、钻的能力,以满足山地作战的特殊需要。
(四)耐寒冷训练
进入高原前应加强冷习服训练,耐寒训练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增强机体的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官兵的意志品质。如冷水浴、冬泳都有比较好的训练效果。耐寒冷训练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增强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培养官兵的意志品质。
二、高寒地区军事体能训练模式
1.高驻低训的模式
训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训练:第一阶段是体能训练适应。进行适应性训练,克服地区差异,恢复身体素质。第二阶段是体能训练初期,主要是提高人员的身体素质为主。第三阶段是体能训练中期,主要是加大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提高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第四阶段是体能训练后期,主要是强化人员耐乳酸工作能力,强化耐力训练。第五阶段是体能训练的调整期,主要是调整人员的身体状态,加强医务监督。
2.低驻低训的模式
该模式用于1500米以下的训练,由于氧气相对充足,可进行常规的体能训练。体能训练的内容要与高原人体特点相接近的项目,如有氧耐力的中长跑项目,来提高部队的耐乳酸能力。还要加强对血管扩张的训练,如倒立训练,来加强人脑血管的舒张,提高抗眩晕能力,利于克服高原反应。
3.高驻高训的模式
高驻高训模式必须要以“三小一长”的原则的基础,“三小一长”是指小场地、小内容、小运动强度,长时间。在训练实施时,一般采用组合法进行训练,克服高原环境对体能训练的时间,场地的影响,使体能训练得以开展。
三、高寒山地体能训练应把握的关键
1.树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
高寒山地体能训练的指导思想,要做到“三个紧贴”,实现“三个转变”。紧贴参训人员任务的行动特点,紧贴恶劣的特殊战场环境,紧贴地区部队的现实训练实际;实现“三个转变”:由注重培养身体能力向培养战斗力提高转变;注重操场训练向注重野战条件下训练转变;由注重单一技能训练向注重全面身体适应能力转变。
2.确立相适应的训练内容
(1)充分认识高寒山地环境对训练的影响,增加高原习服训练。高寒山地低氧寒冷环境习服要控制好间歇性低氧训练与低氧环境训练的衔接和参训者一机体核心温度的下降问题。习服训练时一按照“预适应性一适应性一应用性”的程序组织训练。
(2)围绕基础训练,突出针对性训练内容。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是高寒山地体能训练的基础,也是开展针对性训练的基本保障。在高寒山地体能训练中坚持基础体能训练,突出针对性,使得训练内容与体能需求相统一。
(3)心理调适贯穿训练始终。对官兵进行心理调适既是适应性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官兵心理素质,在训练中应贯穿始终。
3.注重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有机结合。在力量训练时一,结合各种障碍物,训练士兵的攀爬和翻越能力,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令项力量训练;在速度训练时,强调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的训练,结合山地的上下坡进行训练;在耐力训练时,结合山地进行长距离行军、爬山练习,可以加强心肺耐力、肌肉耐力以及无氧耐力,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在灵敏素质训练时,将卧倒、躲闪、滚进、跃进、转向等战术动作结合起来。
4.重视训练安全,加强医务监督
一是必须做好缺氧寒冷伤害的预防教育;二是必须做好相关紧急救护的技能培训;三是必须做好紧急情况的应对方案;四是必须落实好相应的急救设施;五是必须加强训练中的医务监督。训练的医务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训练前对训练对象的身体情况应进行严格的检查(如心率、血压);第二,在训练实施的整个过程应严密监控训练对象的生理变化(如心率、面色、眼神等);第三,训练后及时一准确监测训练对象的生理指标。
5.理性看待高原训练
(1)高原训练也只能从增加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及心肺功能等几个方面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打下生物学基础。而运动能力,特别是比赛能力远远不是这几个因素所决定的,包括技术、战术、甚至心理等多方面的决定因素。一定要摆正高原训练在正常训练中位置,认识到高原训练只能作为一种训练的辅助手段应用于日常训练中。
(2)高原训练应因人而异。研究表明,运动员对高原缺氧在适应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决定了高原训练效果的好坏。针对个体适应能力、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合理地安排高原训练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3)高原训练中正常免疫机能的维持。保持运动员正常的免疫机能不下降是取得高原训练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要弄清高原训练中免疫机能下降的机理,从而预防高原训练中免疫机能的下降是当务之急。
陈红军,男,新疆昌吉,1982.10,研究生,讲师,陆军边海防学院,研究方向;军事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