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福建省建瓯市建安街道中心小学 353100
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教学就是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核心素养的发展型人才。然而如何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生态环境,追求真体验、真感悟、真思考的课堂学习,是教师所要思考和实践的重要问题。《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用故事案例贯穿于教材,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利用“故事”进行高效教学,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进行体验、感悟式的学习,这是值得探索的!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故事 课堂教学
正文:
所谓“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通过积极主动的体验过程获取知识,进而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正如核心素养中的“六大素养”之—──“学会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充满“童趣”的课程,它接近儿童生活、反应儿童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教材重视学生叙述自己的故事,并通过自己和别人故事的互动交流来突破原有经验的限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故事”,让学生在故事的海洋里自由徜徉。
一、“故事”教学的特点
(一)、故事本身的优越性
儿童对故事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有些儿童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听过很多有趣的“胎教故事”;或是在牙牙学语时,妈妈用绚丽多彩的绘本故事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儿童进入幼儿园,老师会用生动活泼的故事让儿童树立规则意识;若是儿童犯错了,家长或老师会用相关故事对儿童进行品行道德教育……进入学校前,故事就在滋养着儿童;进入学校之后,故事依然是主要的品德行为形成的有效的引导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
(二)、故事教学的可能性
1.素材的选择运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总主编一鲁洁先生为了编好教材,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活的故事。在编写组遇到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时,她说:“去问问儿童,他们才是最大的权威。以儿童生活事件作为教材的原材料,是教材素材选取的思路。因此采用故事教学,更加容易让学生感同身受,引发感悟。
2.教材的特点发挥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从多方面进行了叙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教材以儿童成长的生动故事为主要内容,教材内容主要是以儿童的“生活事件”或“一个经验”,即用人曾经所经历的各种事情,旨在以此叙事由去激发、唤醒想学习者自身的叙事。教材是满载儿童经验的叙事文本,将课堂变成了一节节精彩的故事分享会。
3.编者建议的理解
教学用书对教师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它能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深度领会教材编写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中编者对于故事的使用给出了很多实用的教学建议:故事可以作为贯穿课堂的组织线索,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故事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完成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故事可作为对正文的补充与拓展;故事可作为课外延伸或者学生自学的材料。
二、“故事”教学的有效
1.分享自己的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是“我”在对故事中的“我进行反观和理解的过程,进而在叙述中启发自己及他人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愿意说,故事就是很好的“引子”。如二年级下册第14课《学习有方法》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有哪些学习的好方法,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难度的,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学习方法”,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故事,其他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学习故事得到的不同学习结果,也就可以引导判断出,什么样的方法是好的方法了。“实践出真知”,学生自己经历过的、总结的方法将更加的有用和珍贵。
2.聆听他人的故事
儿童既要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也要抬起头来学习他人经验。这里的“他人”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教材中的故事主人公。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切合主题的、有针对性的各种绘本故事、寓言故事以及主编创造的“生活故事”。此外,教师还会根据需要,适当添加与课题有关的生活中故事。如二年级下册第13课《我能行》的教学中,教师视频播放《我也能行》的故事。在播放视频前,教师还留了思考题:女生是怎样由“不行”到“行”的?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不能只停留于无目的地“听故事”,而要学会思考,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当学生观看后心理有了答案,自然也就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演绎我们的故事
故事经验可分为表达和不可表达。对于可表达的经验,其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的,除了常见的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还可以用肢体表演出来。例如二年级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教学中在讨论如何排队时,可以请部分同学再现排队做操的情形。其他同学在观看表演时就会发现问题:排队时,个别同学有推挤、没有按低到高排列、排队的间距过小等。之后学生自己都可以总结出应该如何排好队。将熟悉的过往经验,通过自己的表演再现于课堂,学生会很快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表演与观看中,学生自己就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实现了。除了演绎自己故事,还可以演绎绘本故事。如一年级下册第7课《可爱的动物》教师就绘本故事《我和小蜻蜓》的情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获得直观的体验。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更形象地体会到蜻蜓那种失去自由的痛苦,进而初步感受到呵护小动物的积极意义。把故事演绎出米,既“寓教于乐”,又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续编教材的故事
在运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诱导,讲究“留白”艺术,善于建构并利用德育故事中的“阴圆缺”,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对价值体系进行自主建构,使其形成内在德性。在故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故事情节和学生生活经历内容融合互动,教师还可以采用故事留白法,以此促进育人的效果。如二年级下册第13课《我能行》的教学中,在观看了教材53页展示的两位同学,面对比赛的不同态度和做法的故事后,留给学生问题:猜猜最后谁能行?请你续编故事的结局。这样的续想过程能促使学生带入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再理解,更好地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加深了对“不能只说行,努力才能行”的理解。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是集柔性内容的道德引导与刚性内容的法治教育相结合,同时配的色彩绚丽的绘本故事为补充,是一具“丰满”和完美的教材。作为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把这份“美”,以最好的姿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愉快的学习获得体验。运用故事教学法,不管是“说”、“听”、“演”、“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是以主角的身份存在,老师只是适当地组织,协助。用“故事”点亮课堂,把课堂交给孩子,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永远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安子琴.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N].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3-14.
[2]高德胜.“接重气”与儿童经验的生长一一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儿童经验的处理[j].课程 教材 教法,2018(8):11-20。
[3]高德胜.叙事伦理学与生活事件:解决德育教材困境的尝试[.全球教育展望,2017(8):56-66。
本文是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2019年度专项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教法创新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GZS191034)阶段性成果